我,准中年职场男。坐标北京。以前,早晚高峰挤地铁,我还是很勇猛的,超过35岁之后,发现地铁上很少见到35岁以上的人,尤其是45岁以上的中年人更是少见。
我忽然感到:我都不好意思挤地铁了。挤在一群荷尔蒙旺盛的人群里,有点无地自容。我的目光躲躲闪闪,生怕与年轻清澈的眼神对视,好像那个眼神在说:你是一个LOSER!
我35岁的时候,还跟年轻人一起挤地铁,投射的心态是:我在职场上也要跟年轻人拼刺刀。
其实,我有车,只是不愿意开,去单位也不好停车。从此,我宁愿早一点开车出门(避开早高峰)去上班,晚一点下班(错过晚高峰),也不愿意挤地铁了。当然了,遇到开会、饭局等时间性很强的事情,也会坐地铁,原则上要避开高峰期。高峰期挤地铁,简直就是对中年人的羞辱。
网上有3个持续时间很长的热点话题:
1.我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挤地铁的时候,乌央乌央的,满眼都是年轻人,为什么我看不到35岁以上尤其是45岁以上的人?他们都去哪里了?
2.我们公司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我很好奇,35岁以上失去工作的人,他们都去哪里了?
3.现在的公司招聘,年轻都限定在35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人怎么办?他们找工作都去哪里找呢?
每次回答这中问题,我的眼里总是含满泪水。
前几天,我们公司招聘一名保安,实际上就是看大门的门卫,月薪不到3500元。没有几个年轻人来应聘,报名的都是45岁以上的大叔,多数都是被辞退的普通工人和普通白领,竟然还有一位是大公司里的中层管理人员。
当下的职场,很多公司开始裁员,35岁以上的员工肯定会产生失业焦虑,45岁以上的普通岗位人员首当其冲。他们失去工作后,很难再找到职位相当、专业对口、薪水不降的工作。大城市里的大多数公司,员工的年轻化现象比较明显,招聘门槛普遍设置在了35岁以下。35岁以上、45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实在没有办法,很多都流向了偏远地区企业、城市里的低薪通用岗位、居家附近的“三性”(替代性、辅助性、临时性)岗位。
我问这位49岁的原大企业中层人员,为什么要应聘月薪这么低的保安岗位?他无奈地说:老婆身体不好,长期需要吃药,花掉了我以前的积蓄;儿子正在上高中,教育的刚性支出比较大;我虽然有技术有经验,但不敢创业,害怕失败,无法养家糊口。如果去外地打工,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就吃掉了工资一大半。干脆在家附近找一个门卫工作,方便照顾妻子,能挣多少就是多少,毕竟是现金流,我总不能坐吃山空吧。如果在CBD找工作,每天挤地铁很费劲,周围都是年轻人,我都觉得有点抬不起头了。
在同等条件下,我优先录用了这位49岁的白领大叔。他们这一代中年人非常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扛起一座山;人到中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过不去的坎,能拉他们一把就拉一把;门卫这种低薪工作,年轻人不愿意做,反而适合中年人做,他们经受挫折后,珍惜岗位,比年轻人好用。
我遇到的这个问题,也从侧面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北京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里,看不到35岁以上、45岁以上的人?45岁以上的人失去工作都去哪里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45岁以上的失业人员群体,主要集中在私企、民企和外企,国企、公务、事业等体系内的人基本很少很少了,他们主要有五个去向:
第一,45岁以上的高管(职业经理人)。
45岁以上的高管,有一部分实际上是职业经理人,他们往往都是有经验、有能力、有人脉的,哪里年薪高往哪里跳,跳槽就是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常见的事情。他们在一家公司“失业”了,一般都会跳槽或被挖走,继续到其他公司做高管(职业经理人)。尤其是大公司的高管(职业经理人),跳槽到一家小公司继续当高管,还是比较常见的。
第二,45岁以上的普通高管。
45岁以上的高管,大部分都不是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失业后,很难再找到匹配的高管职位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屈尊”给小公司打工,比较常见的去向是:开始各种形式的创业。有的是凭借过硬的技术,成立技术性服务公司;有的是凭借丰富的销售经验,成立贸易型公司;有的是凭借深厚的阅历,开饭店、开茶楼、做生意,等等。结局,有好有坏,成功的也有,赔光家底的也不少见。
第三,45岁以上的普通技术人员。
45岁以上的职场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技术性人员。他们失业后,如果手里的技术仍有市场需求,他们是不愁工作的,有的人被小公司挖走;有的人在大城市里找不到合适工作,往往到小地方的小企业找工作。只要技术不过时,凭手艺,到哪里都能吃好饭。如果手里的技术已经过时,这个群体还是比较吃亏的,大概率会转行做其他的低薪工作。好公司一般不会再招35岁以上的普通技术人员了,他们大概率只能向小企业流动。
第四,45岁以上的普通管理人员。
45岁以上的普通管理人员,往往比普通技术人员更难找工作。所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你有一门过硬技术,总比有一身管理经验好用、管用、实用。正规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普通管理人员(普通白领),一般都不会招聘35岁以上的普通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往往转行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型工作。找不到工作的人员,一般都去做点小生意了。
第五,45岁以上的“有钱人”。
45岁以上的职场人,有些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个群体中,既包括高管、高级白领,也包括普通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已经通过工作收入的积累、投资、理财,实现了属于自己的“财务自由”(这个标准,因人而异),所以,他们不会再去打工了,因为没必要,也不合算;一般也不会去创业了,因为他们更懂得创业的风险。这些人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理财、有投资,“被动收入”(包括房租、理财利息、投资回报等等)可以覆盖生活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就算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也许会选择主动“失业”,享受生活,不断学习,让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充实。
总结一下:45岁以上的人,主要有5种去向:
一是,升职做管理了。在民企和私企,35岁以上的人,很多已经升到业务主管或企业中层了。45岁以上的人,大多数升为中层甚至是高管了。他们一般都开车上下班。你在地铁上看到的少。企业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人越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本来就少,经常坐在独立的办公室或出去跑业务,在公司里很少看见他们也很正常。
二是,创业或做生意了。45岁以上失业后,如果从业务口、技术口、管理口失业的人,他们都有一些人脉、经验、资源和积蓄,很多人开始创业或做生意。他们不按照上班的作息,一般也不坐班,不挤地铁。还有一些人,缺乏经验、缺乏技术、缺乏人脉、缺乏资源、缺乏资金,他们往往自己开一个小公司或开一个小店,亦或做一些生意,甚至还有摆地摊的。有经商头脑的、懂互联网的中年人,他们中有很多在网上创业,做电商、微商、自媒体、直播、带货、咨询、卖课,等等。总之,他们都不是上班族了,在家门口创业或在家里创业,不需要挤地铁了,也不需要坐班了,所以,你很少看见他们。
三是,返回家乡了。45岁以上的打工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本来就是“候鸟型”,在家乡有房子,在城市里打工,当他们干不动了或被辞退之后,就进行了“回流”。大多数都回到了家乡,要么做点小生意,要么过平淡的日子。有少量降维到小城市继续打工。
四是,做低薪职业了。他们失去工作之后再就业,一般优先选择居家附近的“三性岗位”,比如,保安、保洁、环卫、绿化、收银、理货、开滴滴、送外卖,等等,不愿意去挤地铁,也挤不动地铁了。
那么,35岁以上,尤其是45岁以上的中年人失去工作之后,应该怎么办呢?主要有四条路可走:
第一,要接受现实,降低预期。
在新兴行业崛起的时代,人到中年,经验过时,技能落后,很难再找到匹配的职业,如果坚持“高不成低不就”,一般是找不到工作的。我认识一些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心理不平衡,被裁员后,总想着去小企业当高管。现在的中小企业的管理层非常年轻,也不欢迎中年管理者,他们非常失落,也不愿意弯腰接受降薪、降职,所以,他们找不到工作,越来越焦虑。奉劝大家,要摆平心态,降低身段,才能谋一口饭吃。
第二,要找准定位,转型发展。
人到中年,就要扬长避短,没有必要跟年轻人拼体力、拼工具、拼效率,要发扬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的优势,给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也能绽放事业第二春。我认识一些中年“职场老江湖”,他们没有体力,但是有丰富的经验,如果全职当业务,跟一群年轻人平起平坐,他们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他们“出卖”他们的经验。比如,做税务规划的,同时给七八家小企业做顾问,工作时间是弹性的,收入比较高,也能受到尊重。
第三,要降低身价,养家糊口。
人到中年再就业,不要远离家庭,到处流浪,四处打工,万一在外地累病了,得不偿失。为了养家糊口,可以“屈尊”接受一些“三性”岗位,虽然工资偏低,但毕竟也是现金流,能够维持家庭运转。我也认识一些中年人,要么没有技术,要么技术过时了;要么没有经验,要么经验落后了。找工作很难,只能弯腰低头去做保安、门卫,开滴滴、送外卖,理货收银,一个月挣三四千元,先养家糊口再说。
第四,要谨慎选择,预防失败。
人到中年,不要为了面子,想一夜暴富,用全部积蓄进行创业或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赔光的概率也不小。关键是,你若失败,就没有翻身的时间和机会了。我认识一些中年人,打死也不出门找工作了,要么嫌丢人,要么嫌工资太低,家里有点存款,不如拿来炒股。我见过一位“实现自由”的中年朋友,炒股失败,工作萎靡,被辞退了,实现了工作自由;在家里专职炒股,抵押了房产,最后房子没了,实现了住房自由;老婆一气之下跟他离婚,实现了婚姻自由;他孤注一掷,加了杠杆,陪个精光,实现了“财务自由”。最后因为出事进去了,终于以“失去人身自由”的代价实现了彻底自由。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