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那些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头像
Lynne
2021-12-22 · 猎头顾问

陈茜茜 陈茜茜knows 2019-07-26 19:38

这是陈老师的第28篇文章 

“从小我就是在爸妈的打击中长大的,所以我特别脆弱,朋友说我是玻璃心。”


“我爸妈一直感情不和,几乎每周都打架,我不相信感情,我想做个没有感情的社畜。”


“我爸极度重男轻女,为了让他喜欢我,我从小就各种讨好父母,我不知道自己现在讨好性人格是不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 

…...


我遇到过一种私信,或是倾诉或是求助,都是跟我说童年的生活对自己成年后的影响。而我自己,其实也没有“逃开”这种影响。


图片

去年有段时间,我因为婚姻关系紧张而去找心理咨询师。她细细地问了我父母的相处模式,知道了我有一个较为强势的母亲,然后分析说:“你的处事方式有你母亲的影子,你和你爱人的相处模式深受你父母的影响。你的母亲习惯以养儿子的方式事无巨细地干涉你父亲的生活,现在你也是一样。我恍然大悟。

 

没有人敢说自己完全没有受到父母及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你在微博输入“原生家庭”关键词,就会看到很多树洞一样的内容,控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讨厌的家族、不称职的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小则对性格、为人处世有影响,大的则是一辈子也不能摆脱的阴影。

 

原生家庭能有这么大影响?看看这些书名:《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我们深陷泥潭》、《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图片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生而为人,难道必须先克服父母这个难题吗?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很重要?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继父继母等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

 

笼统地讲,我们的人格大约有40%受到遗传影响,60%受环境因素影响(人格是心理学命题,涉及因素较为复杂,这里不做展开讨论)而原生家庭是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起点,我们会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父母的很多技能、习惯、处事方式,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表达需求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孩子会认为大吵大闹、宣泄情绪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关注健康、经常锻炼,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我的心理咨询师才说:“真正影响下一代的传家宝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父母的性格,处事习惯等,会像基因一样深刻的影响自己的下一代。

图片

除了性格,处事习惯等,家庭教育更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心理学家们认为,那些总是被父母忽视或拒绝的孩子,很难通过模仿学习或是自我探索去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就容易变得脆弱和不稳定;而另一个极端,就是与父母关系过于亲密的孩子,他们不敢于挑战父母的权威,「自我」完全依附于父母的决定和认可,容易被他们掌控人生。


比较良好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互相尊重、有宽松的个人空间,这样的孩子能通过探索发展出坚强和稳定的「自我意识」。 


原生家庭可能带来怎样的伤害?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何以为家》(豆瓣评分9.1),讲述的就是年仅12岁的黎巴嫩难民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的故事。原因是,们给了他生命。

图片在电影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状况下依然不停生孩子,导致赞恩从小就不得不跟妹妹一起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在混乱和肮脏的贫民窟街头挣扎求生。当妹妹像商品一样被强行卖给房东做妻子、用来补偿房租的时候,赞恩愤而离家出走,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只能打黑工...得知妹妹的死讯之后,赞恩的世界崩塌了,他向法院提出了控诉: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带到人世间?图片   电影《何以为家》对白 

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虚构故事,但其实故事情节都保留了较高真实性。这样悲惨的事件每天在黎巴嫩贫民窟的收容所、拘留中心、少年犯监狱以及贫穷的社区上演,触目惊心。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原生家庭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呢?根据调查研究,以下是3个原生家庭带来的典型问题:

 

1. 认为所有关系都脆弱、不可靠


如果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会更容易焦虑,他们会认为家庭生活是不稳固的,所有的关系都是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我们熟悉的演员春夏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她家所有的女性都离过婚,因为从小就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不幸,所以她总是担心,没有信心将一段婚姻经营好,“我真的无法从我们家任何女性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

图片

比较幸运的是,她热爱生活,永远都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与力量与这个世界抗争在她24岁那年,春夏独有的忧郁气质和演技就让她凭借《踏雪寻梅》夺得金马奖影后。在没有经纪公司,没有团队,第一次主演电影的情况下,进入了大众视野。

 

2. 过分完美主义和严苛要求

 

经历过情感创伤,或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或者不够“完美”,才无法得到父母的爱。久而久之,长大以后也很难对自己的伴侣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甚至可能会者变成完美主义,以离谱的标准来要求身边的人。


我们熟悉的奇葩说辩手姜思达,也曾坦言自己是一个相当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且他变成这样,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姜思达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常常应酬、喝酒、聚会,为了一些小事对他非打即骂,导致他长大后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特别难相信别人,哪怕是最爱的人。

图片前阵子热映的电影《狗十三》,也借着少女李玩的故事,讲述了80后90后经历的、中国社会普遍的家庭关系。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巨大的代沟让父母和我们产生很多分歧,但父母只懂得简单粗暴的让孩子服从、低头。我们也就这样跌跌撞撞踏入成人的世界,开始面对自己的生活。图片

3. 缺乏自信,没有主见

 

经常遭到父母的否定和忽视,会让孩子陷入跟“别人家孩子”比较的噩梦。如果父母一味用理想中的样子去要求孩子,而忽略他们真实的样子,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经常需要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如果告诉你,高晓松曾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吧!


高晓松曾在一期节目中坦言,“(我)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确实导致我年轻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

图片

他本来以为自己早就摆脱原生家庭,后来才发现,他一直没走出来。


那么,我们该拿原生家庭怎么办?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对不起,不存在的。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人无完人,他们也无法避免人性里的弱点。

 

拿我一个朋友的家庭举例,她是个很优秀的人,但是因为体型偏胖,于是从小到大都被妈妈盯着、灌输”你胖、你不好看“的思想。其实妈妈是好意,想要用这种方式让她注意保持身材,但是她却因此一度非常自卑,总是安静的呆在角落,羞于展示自己、引起关注。

 

那么她能怎么办呢,总是不能时光穿梭回去,纠正妈妈的错误吧?当然还是要”接纳自己“——保持自己认为美的、健康的身材,同时也让自己更自信一些。其实,真正聪明的人,都会选择与原生家庭和解。

 

毕竟,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呀!

 

前几天跟秋瓷炫和于晓光的婚礼得到了非常大关注,就是因为秋瓷炫曾经“被生父嫌被亲母咒”的经历。

 

追溯她的童年,爸爸一家重男轻女,奶奶很不喜欢她,妈妈在她的妹妹溺水去世后精神分裂,一度希望秋瓷炫去“死“。高中时父母离异后重组新家庭。

图片

最终她只能一个人开始赚钱养活自己、半工半读,终于考入韩国的檀国大学戏剧系,从此开始做演员。

 

但是即使童年有这样不堪的遭遇,也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直到现在,她赚了钱也会给去爸爸和奶奶。

 

独立坚强的秋瓷炫挣脱了原生家庭,拿回了人生的主动权,在遇到了于晓光之后组建自己的家庭,坚持做公益,事业爱情双丰收。


所以,与其妖魔化原生家庭,不如利用它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只有我们有认识到自己个性中的缺陷,才能疗愈和战胜创伤。

 

具体要怎么做呢?

沟通,独立和有意识的自我修正。


  • 可以尝试多与父母对话,看到他们更真实的一面和他们的优点,不需要将父母的过错背负在自己的身上。


    例如,可以多了解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判断和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即使无法完全同意对方,也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边界感,让父母明白哪些是你的“私事”。


  • 一定要自我独立。特别在走入社会、离开原生环境之后,努力进入更好的圈子,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会慢慢修正一些性格脾气和思维方式。


  • 当然要多读书,可以在书中寻找先进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学习作者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


比如前两天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有一段话印象深刻:

“决定我们自己的并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并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如何生活。

我认为应该选择向前看的生活。

 

还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是《极限挑战》中的这一幕。2018年高考之前,在上海中学的操场上,黄渤、罗志祥,张艺兴等嘉宾分别问出6个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生们站在统一的起点,回答“是”的学生,就可以往前走6步到下一条白线。

图片

6个问题分别是:

  • 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 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 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地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而且现在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 你从小到大的旅行经历当中,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

  • 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随着问题的增加,学生们距离渐渐拉开。最后一个问题之后,有的同学还留在最初的起跑线,有的同学已经遥遥领先。

 

你以为拉开差距了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游戏规则是学生们站在自己目前的起跑线上,一起赛跑到学校的室内篮球场。最先到的20位,将有一份礼物等着他们。

 

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都在往前冲,但越是落在后面的,越是拼命往前跑。那些差距在一些人看来是致命伤,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努力向前的决心。

 

要相信,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那些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后来都怎样了?脉脉
阅读 8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