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因为心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内心容量的大小,所以要想达到心胸宽广的思想境界,就必须先修好自己的品德,看淡人世间的名利得失,平时保持一个平静祥和的心态。只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能在遭到误解或恶语中伤时坦然面对,无怨无恨。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古人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人活在世界上,要不断地增进个人的修养,每一个人身上总有着魔性或者天使的一面,人要不断地进行修炼,要和自己思想上的贪欲进行斗争。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弃烦恼,需要放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那么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置之度外。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让自己的一生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严于律已宽厚待人,不要贪求太多,智者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平常心来对待其他人,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处事坦然,宠辱不惊,能够到这样的地步,那真是修炼到家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