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雄飞
编辑/大风

“青企专访”由锌财经和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打造,本年度第一期特推出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系列,通过这些报道可以了解到实验室中的学术成果是如何真正落地转化成商业价值,及其背后的创业故事。这篇文章是此系列的第二篇,后续会持续更新。
简单说,由于一些盲人是病变致盲,但视神经是正常的,通过将生物芯片植入盲人视神经内,将捕获的图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通过生物芯片传导至大脑中,从而让盲人看到外界画面。由于这个过程与人体视网膜的工作模式是相同的,这个技术也被称为——人工视网膜,而在这个技术中,高密度神经刺激芯片成为核心部件。神经刺激芯片属于生物医疗芯片的一个分支,是脑机接口(或神经接口)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不少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如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就是靠神经刺激器产品起家的。整体上,我国生物医疗芯片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08年国内生物芯片市场规模不到2亿美元,随着中央发布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生物医疗芯片等新兴技术后,在2020年市场规模会超过10亿美元。在政策红利下,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暖芯迦)2014年在杭州成立,专注于生物医疗领域芯片的研发、设计和服务。据天眼查显示,暖芯迦在2018年完成了A+轮融资,团队也从最早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2014年,也是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会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佳威从墨尔本大学神经工程中心研究员岗位上回国创业的那一年。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在一回国后杨佳威就决定要帮助盲人来恢复功能化视力,而在彼时,国内这个行业基本是一片蓝海。“行业内基本上没有公司在做,只是有一些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在做研究。”杨佳威对锌财经这样说。行业是蓝海,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好参考系,以至于一些企业在初期容易走错路,这其中就包括杨佳威。不同于其他产品,作为应用在人体上的产品,在上市前一定会经过临床试验阶段,只有通过才能证明产品对人体是无害的,随之才能批准上市。而像人工视网膜这样的产品更是如此。自2014年公司成立后,杨佳威及他的团队快马加鞭的在研发产品,直到今年才走到了临床的最后一步。对于一个企业,首要目标是盈利,所以在此期间公司需要其他业务“造血”。杨佳威对此选中的业务是一款针对于血压监测工具——暖心蛋,通过这款产品用户就可以快速知道自己的血压和动脉硬化程度等信息。就在这款产品走入市场时,杨佳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当时应该是受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在推销这款产品时,主要面向的用户是to C,因此在过程中尝试了在淘宝上众筹、在线下做地推,但这是一款超前的科技产品,用户习惯需要培养,结果可想而知,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杨佳威这样回忆到。对此,杨佳威在2017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to B转型。这对于一个初创、入不敷出的企业来讲,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作为一个科技型驱动的公司,营销本来就薄弱,之前的路线完全就是错的,但之前做了那么多,转型真的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他看来,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设计生物医疗专业芯片,那这样足以可以站在上游,通过芯片的设计与应用拓展服务于中下游的企业,将技术实力完全发挥出来。通过杨佳威介绍,目前公司的芯片产品已覆盖很多场景,其中就包括生物分子信号测量、神经接口与生活护理、生命指征检测与智能车载领域,比如和一些车企合作,将芯片植入到汽车方向盘中,这样系统就会实时来检测驾驶员的生理变化,做到避免在开车期间疲劳驾驶和突发情况的预警。随着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支持,更多企业使用上了暖芯迦的生物医疗芯片。目前暖芯迦在国内已经将产品输送至70多个企业和机构。这一切,在杨佳威看来,都得感谢当初的那次困境下的转型,虽是挫折,也是机遇。再被问到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真正上市的时间时,“很快,应该就在这一两年产品就可以上市了。”而在这之前,杨佳威还是需要像之前的6年里去做一件事——找钱。“我们还是需要继续融资,这样才能跟的上我们的研发投入嘛”杨佳威在采访解释时这样说。锌财经采访了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会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佳威,以下是采访部分问答整理:
杨佳威
对公司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进度上拖延了3-6个月,但这次疫情,也是一次机遇,因为在过程中发现了红外体温检测这一块有着强大的需求,而之前的产品就有相关功能,所以也算有失也有得了。
锌财经
相比于2014年,目前在人工视网膜和生物医疗芯片这两个领域,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还有多大?
杨佳威
单就人工视网膜这块,国内与国外已没有差距了,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过了。但对于生物医疗芯片这一块大的领域,目前国内外还是有些差距的,因为这一领域国外先开始,有很多的积累和应用经验。另外要做好这一块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而国内这一块还是有所欠缺的。
杨佳威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应该会向闭环应用靠拢。目前也有应用是闭环系统,比如读取大脑异常信号,并对大脑针对性的刺激(治疗癫痫和帕金森等)。
未来的应用都应该闭环,比如现在可实现读取脑电信息,操作机械手拿杯子,但机械拿到杯子后,人还是没有感觉的。所以还应该把相应的触觉,以及对杯子温度的感觉等信息送回给大脑,这就是闭环。
杨佳威
目前还好,民用生物医疗技术(除大规模神经网络外)暂不在出口管制名单之列,但还是需要未雨绸缪。
【青企专访 | 双青系列】从2C到2B一个生物科技公司的破局之路脉脉
END
阅读 8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