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扫黑风暴》:扫黑风云下的现实映照与艺术审视

头像
李宁
2025-03-22 · CEO

2021 年暑期,一部聚焦扫黑除恶题材的电视剧《扫黑风暴》强势闯入观众视野,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热播的同时,也在网络平台掀起了热烈讨论。该剧由五百执导,孙红雷、张艺兴、刘奕君领衔主演,吴越、王志飞、刘之冰、吴晓亮等实力演员加盟,讲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中江省绿藤市后,与当地人民警察携手,成功将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连根拔起的故事。这部剧凭借真实案件改编的吸睛点、强大的演员阵容以及对扫黑题材的大胆呈现,收获了高热度,但在口碑上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现实映照:真实案件改编的震撼与局限

《扫黑风暴》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其情节取材于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文烈宏案、海南黄鸿发案等多个轰动一时的真实大案要案 。这些案件曾在新闻报道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众虽知晓结果,却对办案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复杂细节知之甚少。电视剧的改编创作,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勾勒出扫黑战线的艰辛与伟大,尺度之大胆在近年来的涉案剧中首屈一指。

例如剧中孙兴这一角色,其原型便是孙小果。孙兴在剧中的种种恶行,如开设非法赌场、组织卖淫、故意伤害等,无不让观众对黑恶势力的猖獗感到愤慨。他在面对法律制裁时的嚣张跋扈,以及背后保护伞的层层庇护,生动地展现了现实中扫黑除恶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有剧中的伊河新村项目,映射出在一些地方,黑恶势力与部分官员勾结,通过非法手段强占土地、欺压百姓,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些真实案件元素的融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扫黑除恶行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性。

然而,基于真实案件改编也存在一定局限。为了平衡艺术创作与现实呈现,部分案件情节不得不进行 “淡化” 处理。这虽避免了过度渲染血腥暴力等场景,引导观众理性思考社会问题,但也使得一些观众认为剧情不够 “过瘾”,在冲突的激烈程度和情节的曲折性上有所欠缺。而且,现实案件的复杂性难以在有限的剧集里完全展现,一些案件背后深层次的利益纠葛和社会矛盾挖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观众觉得剧情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展现出扫黑工作的全貌。

剧情架构:紧凑与拖沓并存的叙事

在剧情架构上,《扫黑风暴》开篇便极具冲击力。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绿藤市,一系列黑恶势力相关事件接连爆发,如 “麦自立失踪案”“美丽贷” 等,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剧中采用多线叙事,一条线围绕李成阳展开,这位曾被黑恶势力陷害、开除警籍的前刑警,蛰伏于黑恶势力盘踞的长藤集团,凭借自身智慧与勇气搜集证据;另一条线则是何勇等一线刑警在督导组领导下,对黑恶势力展开正面调查;同时,林浩等年轻警察也在各自岗位上为扫黑事业贡献力量。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在前期剧情节奏紧凑,悬念迭起,观众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迫切想要揭开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真面目。

但随着剧情推进,拖沓的问题逐渐显现。部分情节冗长且与主线关联不大,例如一些支线人物的情感纠葛占用了过多篇幅,对推动扫黑主线作用不明显,使得剧情节奏放缓。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逻辑漏洞。如在某些关键证据的获取上,过于轻易或缺乏合理铺垫,让观众感觉情节发展不够严谨。还有一些情节转折生硬,比如一些人物的立场转变缺乏足够的心理刻画和情节支撑,显得突兀。这种前期紧凑、后期拖沓且逻辑瑕疵频现的剧情架构,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是导致该剧口碑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物塑造:鲜活形象与单薄人设的对比

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亮点也有不足。孙红雷饰演的李成阳无疑是剧中最为出彩的角色之一。他将李成阳身上的复杂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李成阳在黑恶势力环绕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身上带有一种历经沧桑的 “痞气” 和 “狠劲”,面对威胁时的冷静与果敢,让人不寒而栗;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作为一名警察的正义与善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在与黑恶势力周旋的过程中,孙红雷通过细腻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展现出李成阳内心的挣扎与坚定,让这个角色充满了魅力和张力。

刘奕君饰演的何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将何勇的正直、干练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诠释得恰到好处。何勇在面对黑恶势力时的坚定态度,在调查案件过程中的严谨专业,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位优秀刑警的风采。他与李成阳之间既有多年老友的默契,又因立场不同产生的微妙矛盾,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十分精彩,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

然而,剧中部分角色的塑造较为单薄。张艺兴饰演的林浩,作为年轻警察代表,在人物性格和成长弧线上不够丰富。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热血冲动的形象,在面对复杂案件和黑恶势力时,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层次感,演技也略显青涩,与一众老戏骨对戏时,难以展现出角色应有的光芒。还有一些配角,如部分黑恶势力成员和保护伞角色,形象较为脸谱化,只是单纯地展现出恶的一面,缺乏对其背后成因和复杂心理的挖掘,使得角色缺乏真实感和立体感。

艺术价值:对扫黑题材的深度挖掘与社会意义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扫黑风暴》对扫黑题材进行了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展现了扫黑除恶行动中的激烈冲突和惊险情节,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以及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剧中通过对绿藤市官场生态、商业环境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揭示了黑恶势力与部分官员相互勾结、权钱交易,从而破坏社会秩序、侵害百姓利益的现实。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使得该剧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同时,该剧也向观众传递了法治精神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在面对强大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时,无论是李成阳、何勇等一线干警,还是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都始终坚守法律底线,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将黑恶势力绳之以法。这种对法治尊严的捍卫和对正义力量的宣扬,对于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共同打击黑恶势力的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扫黑风暴》以其对现实案件的大胆改编、复杂的剧情架构、有亮点也有不足的人物塑造,在扫黑题材电视剧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扫黑除恶的视听盛宴,引发了社会对扫黑工作的关注与思考。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它在推动扫黑题材电视剧发展、弘扬法治精神等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希望未来同类型作品能够在剧情打磨、人物塑造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观剧体验,也为推动社会法治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



《扫黑风暴》:扫黑风云下的现实映照与艺术审视脉脉
阅读 3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