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深扒海银财富爆雷前的离奇财务,以管窥豹聊聊国内线下理财行业

头像
互博财经
2024-07-18 · 对公业务主管
海银的事本来不准备聊的,基本上就是走的各家P2P老路见过太多。也顺便联想起金手指里那个虚构的海市蜃楼。 老韩肯定是受了高人指点,早就推出的低成本贵酒项目几乎可以保他全身而退,指着10元成本的自家白酒说抵1000元债务,投资者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这些酒超市都买得到,只是没人买而已。 当然老韩也接入了国内专业的三方化债团队,只是这些团队的商城化债相比老韩自己的白酒化债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海银的投资者互博哥认为比之前P2P的投资者更可怜。 这两天气炸的点是,你常规收割、拖字诀就算了,还通过媒体发广告控制舆论和唱赞歌,这些广告的钱请问是投资者的钱吗?为什么不用来兑付? 与海银的话术类似,海银广告中把其暴雷归结为行业形势,诸如“大势所趋”、“财富机构的末路” 、“投资人刚性兑付的认知惯性”、“业务良性退出”等。 真把大家当傻子了,官媒证券时报早就深挖海银,基本就是一个自融的资金盘,融资项目借款方压根不知道自己通过借款了,这是哪门子良性退出?海银是什么财富机构? 1.回看爆雷前财报,藏着大量不合理 这几天最新发布的海银财报正好来给大家分析下老韩的下一步棋。当然这些数字只能作为参考,互博哥是不信的,没暴雷之前老韩的两家上市公司海银控股和贵酒可好看了。 财报显示本次海银财富税前利润为-10.69亿元,其中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其他费用支出10.4亿元。这10.4亿的支出中包括了5.9亿的资本性资产减值和4.5亿元的勾销。截止23年底财报显示,海银控股的账面净资产刚刚11.4亿而已。属于是打工十年,一次减值一场空。 而在23年的财报季时其高管团队曾表示:“我们想强调的是,与其他玩家不同,我们自己不会在我们分销的产品中承担风险。我们不会试图比如说,我们过去不会试图通过对不良资产进行杠杆押注来赚钱,试图把它们翻转过来,对吧。因此,我们没有市场中一些参与者现在所面临的那种风险敞口,通常情况下,当市场出现像今天这样的低迷时,这种敞口往往会暴露出来。” “然而,尽管许多领域在疫情后出现显著反弹,但中国市场总体仍在应对持续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投资情绪总体低迷。在这些挑战中,海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我们迅速调整了战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并迅速推进了我们在健康管理、资产管理和海外业务方面的业务。在2023财年,即财富加健康双平台战略的开局之年,海润实现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7.7%。我们在传统财富管理产品的强劲业务表现为基础,同时我们积极开拓新渠道和新业务,以推动增长并使收入多样化。” 其管理层言之凿凿称不会爆雷没有风险的、积极主动应对挑战、多元发展言论之后不到三个月,海银财富便爆雷了。这也充分说明这家公司不管是公司治理还是信息披露都是不值得信的。不禁让人感慨,现在的局面恐怕早已蓄谋已久。而据其公开信息披露显示,其投资人高达15万人,其中活跃投资者4.7万人,反复投资率高达80%。 这个季度的美股海银控股财报中,股东权益从12.43亿骤降到了1.72亿。而其中少数股东权益却占据了1.42亿,意味着归属于上市公司大众持股的净资产已经只剩4268.1万。而且资产中最为仰仗的却是1.45亿无形资产,虽然不太理解一个爆雷的财富公司有着什么样的无形资产。但是扣除掉从资产处理的角度几乎无法变现的“无形资产”外,这个公司的公众权益已经是负数了。也意味着这家美股上市公司在经过最近两个季度的财务洗澡之后,已经实质性破产了。这就意味着,海银控股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账面资产。 投资人的钱收的回来与否,公司账面上都没有任何资产可以用以给投资人15万的投资人做代偿。公司股价目前仅为0.3美刀上下徘徊,因长期股价低于1美刀,也已经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 而在爆雷的前一年中,海银财富的现金流却出奇的诡异。再其公布的2023财报中显示,其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的2.39亿,来到了5.25亿。而这中间增加的现金流净额中,80%竟然是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其中应收1.9亿,预付3500万。这钱赚了个寂寞啊,全都没在账上。等于这一年完完全全只是增加一些没收回来的款和付出去的款这种不太实在的账目数字来让财报看起来更漂亮。当然也可能或许这些钱本来可能就不存在。 而公司的关联方A股的岩石股份,可能大部分读者不了解。这家就是在p2p时代,把A股名称改成“匹凸匹”蹭热点的上市公司。后期经过多次转型,现在的主营业务是直销卖酒。当然,称其为直销是因为互博哥非警方,无法确认其是否是传销。但是最近一个季度经过财务洗澡之后,也实现了利润的由正转负。也是蹊跷,旗下几家上市公司同时崩盘。 2.海银财富的实质业务 有个朋友在5、6年前就从海银离职,离职原因是“这么玩儿迟早要出事,我得早点润。” 海银的理财产品资产均为债权项目,说简单点就是放贷。而非银的放贷,因为融资成本高。一般都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所以只能捞点偏门捡捡漏。容易面临资产质量不高、借贷方结构复杂、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而从诺亚的萝卜章到海银的套壳项目也可以看到,不论真假,线下理财尽头的底层资产都是放贷。都先不说项目真实性问题,如此多大金额而集中的放贷项目,一个理财公司有没有这个能力把控? 本来还在思考理财公司的贷后管理又如何进行。但是海银财富财富的答案是:放了就没想过要收回来。 经媒体调查发现,海银财富操控着数十家空壳公司,专门发行理财产品来筹资。再吸收了投资人的钱之后用第二层公司将钱投资出去。钱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不受任何监管控制了。这违背资管新规高达数百亿的资金池就任由挥霍了。而这些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几近虚构。名义上都是应收账款,但是账款都是假账。 而这些钱从一开始就没有投入到真实的项目中去,而是像p2p时代一样借新还旧。那自然而然收不回来。这俨然一个庞氏骗局。后来的投资人买的无非就是前面投资人的空壳债权。没有资产,也就无所谓回收了。 当然通过就这样简单的玩法,海银募到的700多亿存量资金也自然早只是个数字而已了。而纵观整个盘面,也就只比当年p2p项目多了一层交易结构。其他一模一样。4万多名投资者的血汗钱其实可能投进去的那一刻就已经人间蒸发。 3.靠伪金交所攒信任,这个行业是否应该存在? 其实,自p2p时代结束后。普通投资者对于线下理财就已经有个比较重的有色眼镜了。而这个庞氏骗局能够支撑下去,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伪金交所的存在。伪金交所的背书,为这些项目提供了增信措施,让一些非金融从业者的辨识难度变得巨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几乎0门槛的保理牌照,就能把假账变成资产加两个夹层就能把几百亿的资产挂牌金交所然后卖给投资人。这个听起来有点滑稽,大部分小贷公司、消金公司想要发个10亿的abs都得过五关斩六将。为何这几百个亿的资产却轻松再后p2p时代能够轻松躲过监管的法眼?不禁让人联想翩翩。 而在最近两年,这些金交所已经不停的被整顿。其“挂牌、登记”等相关业务已经被定性非法。意味着海银最后一层外衣也被撕破,非法集资也被坐实。 而最近再百度随便搜了一下,前p2p时代的巨头恒昌财富也依然再用这套逻辑去做这线下理财。 所以投资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从p2p时代走到最近几年的地产企业附属理财公司爆雷,再到现在大型理财公司的频繁爆雷,可以说线下理财公司几乎没有优秀案例。其实从根本逻辑而言,大部分是不具备被线上理财的监管路径所监管的水平。才到了线下去做理财。 对企业来说,如果融资渠道通畅,民间非银应该是最后置的融资手段。毕竟这个路径下出借方的资金成本最高, 企业负担的融资成本也是最高。但实际上,这条理论上的“**债”类资产的资金路径监管却最宽松的,宽松得反常。最终往往行成企业内部自融,套壳走账等局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企业能经受住账上几百个亿现金的诱惑,和具备相对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无论是恒大金服还是钜派还是诺亚,再到海银。三方线下理财作为P2P理财的余毒,这个行业其实本就不应该存在。
深扒海银财富爆雷前的离奇财务,以管窥豹聊聊国内线下理财行业脉脉
阅读 1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