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年前,对不理解我IT跨界安全的人,我是这么回答的:IT与安全,在数据分析领域是彼此缠绕、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于大数据智能分析产品市场的调研与分析,我也是从这两个维度去着手的,此文几个要点:
1,做哪个领域大数据智能分析更赚钱?为什么会赚钱?
2,中国企业级AIOps的尴尬,安全分析市场的机会
3,赚钱并不容易,ToB企业级痛苦与煎熬?(传统ToB与BAT的ToB的区别)
“经过实测表明,成熟算法与合理产品化设计,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大部分企业用户场景下的数据分析,包括:IT、安全、业务、物联网等,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问题发生之前预测应用行为,实现基础监控管理运营自动化,在不需要人为投入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分析任务。”
未来3-5年将是机器学习在各行各业生长成熟阶段,未来5-10年则是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崛起阶段,那么我们的ToB这些企业级圈子人的机会在哪呢?
**可以沿着4大场景维度来思考:
做哪个领域大数据智能分析更赚钱?—— 市场分析
依照本人多年经历、观察、反思,从宏观IT和安全2大方向,可以有几个热点:ITOA、AIOps、UEBA、NGSOC,市场数据如下:
2020年,全球IT分析市场总额近125亿美金,包括:ITOA 70亿美金,增速38.7%;AIOps54亿美金,增速5%;全球安全产品支出达1300亿美金,增速7.8%,安全分析占超51%,细分 UEBA市场6.18亿美金,增速47.1%。
下图是微观细分数据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J.PMorgan、Gartner、华兴调研,IDC
** 全球IOT安全市场也有25亿美金,据CEDA报告,中国IOT产业达18300亿元,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很明显未来安全分析市场空间与市场增速均大于IT,安全会是未来一块竞争主战场,谁先入场谁的机会会更大些,而我真正看好的是人类的未来IOT,数据再次几何级爆炸,各种情景化智能分析将是顶层生态唯一标配。
如今,海外主流AIOps、UEBA等产品厂商日趋成熟,市场培育度过初期,正逐步稳定发展,国内也逐步出现一些可圈可点的优秀产品,我自己也在这个方向上不懈余力。
名词解释
AIOps:Gartner提出的全称Algorithmic IT operations platforms,基于算法的 IT 运维平台,可实时进行分析和故障排除以解决现代混合式环境的复杂性
UEBA:全称User Entities Behavior Analysis,用户实体行为分析,将企业内部所有数据进行关联,从而对用户实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SIEM:全称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Managemetn 安全信息及事件管理,统一的视图呈现收集自各个来源的数据并进行关联处理。
NG-SOC:全称 Next Generation Security OperationCenter,下一代安全运营中心,安全状态以及威胁环境的感知,并对它们未来的状态进行预测
稍后为大家分享,国际国内主流竞品相关数据与信息,便于更深的理解认识。
为什么会赚钱?——客户方面分析建设大趋势
Gartner预测,到2022年,有40%的大型企业将使用机器学习作为其故障排除工作的一部分。
Gartner的数据,2017年全球信息安全的支出将达到900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加7.6%,到2020年将突破1130亿美元。2014年以前国际上90%的安全预算花在防御市场,10%花在其他环节(且数据显示 过去企业将安全预算的90%投入在防御方面),到2020年,60%的企业信息安全预算将会分配在快速检测和响应、预测的方法上。
Gartner已预言,安全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成为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企业级AIOps的尴尬——关于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成熟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有三五年的差距”:
国内分析市场空缺:越发复杂IT环境趋势(双模IT=云+legacysystem),IT监控分析、安全监控分析、关联业务分析等变得越发复杂艰难,大多国内企业级产品以炒作概念或原始人工方案,缺乏真正复杂事件自动关联分析,新型大数据智能分析产品公司更少。这和国外AIOps、UEBA等务实的产品文化大环境相比相差不小。
中国如今是AI人才大国,为什么依旧如此?我认为,因为没有优秀的ToB产品人才,一个可以真正为产品掌舵的人。
安全分析市场的机会——关于中国安全分析市场
近几年,市场真得起来了。以前大量的工作是要做安全认知的教育,讲述为什么要做安全分析,要做管理、治理。因为三、四年前,用户普遍认为安全就是买设备,用设备解决问题。但从前两年开始,整个安全行业的都在讲数据、服务、检测分析,用户的认知度也开始慢慢转过来。比如金融、电商等行业,明显感觉甲方高层,普遍开始认为“买盒子”是不行的,数据分析能力才是重要的。
关于数据分析市场特点
数据分析这个领域,数据积累和业务模型占绝对地位,一旦进入用户开始应用,复购率非常高。
赚钱并不容易,ToB企业级痛苦与煎熬?——ToB机会与市场
ToC机会逐渐枯竭,ToB的机会大肆崛起。在ToB领域,第二名是有机会的。
在ToB时代,你所服务的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同,你的打法和思路也会大相径庭。
ToB领域企业崛起时间轴一般是3-5年。更专注与产品化的服务,强调效果,慢就是稳,稳就是快。只有一开始一家一家公司服务过来,再后来一批一批服务过来。长年累月的下苦功夫,才能形成口碑,是一个讲究深度的生意,讲究信任的生意,而信任是需要时间的,企业决定PoC需要时间,产生效率提升需要时间,扩大使用范围需要时间。
ToB品牌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客户创造价值和获取信任的过程!
传统ToB与BAT的ToB的区别
传统ToB与BAT的ToB还是有区别的,BAT是从ToC向终端商做ToB渗透,而传统ToB直接面对企业,将来有可能向企业的客户做ToC渗透。两者路径不同,出发点不同,文化、态度、氛围、打法都不同,也许在未来10-20年能够融合。
ToB企业级来自网上一组数据,为了衣食父母,大家加油吧!
1、100家央企、500家地方国企、1-2万家大型企业
2、30-40万家中型中大型企业
3、500万家中小企业
OneAnalytics - 为智能大数据分析生态而生
各大厂商因历史遗留,无法大力投入,灵活迭代演进;且大部分厂商对自有场景擅长,但全景分析业务需求经验与理解还是不足,人工智能落地难以高效解决用户痛点。
OneAnalytics专注于大数据与全景复杂事件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落地,顺应未来IT安全监控分析的必然趋势,搭建分析生态层,与各个厂商共同为用户提供智能分析服务。
基于各厂商的数据“燃料”,利用AI产业日趋成熟基础设施服务,结合对业务与算法理解,通过规范化产品来提供服务,避开定制化高成本的束缚。
过程注定是步履维艰、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但在5-10年的未来收获一定是巨大的,对企业级领域的改变是颠覆的,中国ToB产品在世界领域的崛起指日可待的。
也许,那时国人不再“捂着”做,通过企业行业数据有限共享,助力各场景分析模型持续训练演进,实现企业级分析机器智慧的共享成长,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关于笔者:15年企业级背景,世界500强经历,8年创业经验(互联网、2B),前OneAPM产品总监,丰富行业客户经验,热衷于人工智能实际落地,负责某集团负责安全大数据监控分析智能平台建设与运营,已0-1,亿级数据处理,10+算法模型,3专利;基于国际前沿产品算法设计,核心是通过专家引擎与机器学习算法融合,将企业监控运营化繁为简,降本增效。
自诩IT圈中最懂安全,安全圈中最懂产品,产品中最懂算法,热衷于IT安全企业级监控运营领域+智能化“商业”产品。希望认识更多对企业级人工智能产品有兴趣的同学朋友,共同交流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