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京东不再需要 CTO

头像
涂仁烽
2022-03-25 · HRBP
图片 李大学退休、王亚卿失势、张晨淡出,刘强东找不到心中的理想CTO。 ” 作者|马晓宁 编辑|胡喆 “我想请你当京东的CTO!” 这句话,刘强东至少对三个人以上的人说过。根据雷峰网的了解,其中两个人接受了,一个人拒绝了,这也成就了京东的两任CTO,和一位不是CTO却胜似CTO的技术高管。 从创立京东直到今天,刘强东总是在寻求CTO的道路上。这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故事,又发生了哪些问题? 1 李大学,没有任命的CTO 李大学 作为2008年4月到2015年4月之间,京东事实上的技术体系第一负责人李大学,是京东发展史、甚至是中国电商的技术体系发展史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人物。 李大学身材瘦小精干,有几分神似马云,他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五灵乡一个小山村,幼年时家庭贫寒,唯读书勤奋用功。 1988年,18岁的李大学以全县高考理科最高分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控制理论。彼时,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4年后也就是1992年,在遥远的苏北,有一个和他一样出身贫寒、也同样是县高考状元的刘姓年轻人,怀着改变命运的激动心情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1995年6月,在重庆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以及通过系统程序员认证以后,李大学进入电脑报社工作,电脑报是彼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传媒,李大学执掌当时电脑报和IDG合资的教育软件公司苦丁香;1999年6月,李大学调任到从电脑报网站衍生出的天极网,并着手改造天极网的技术支撑平台,从此开始了他的互联网生涯。 在当时互联网产业还远不发达的中国,上网的多为IT业者和计算机爱好者,有着先天优势的天极网也借此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IT门户,而李大学建设的技术体系,支撑了该网站连续5次蝉联“中国十佳网站”。李大学后来回到电脑报集团,帮助电脑报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信息化采编系统。 2005年,李大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很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对网络应用技术的贡献而成为“全国劳模”的民营企业技术人,这实在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履历。 这时的李大学,当然更不会想到,是年的11月,有个叫“京东多媒体网”的小网站,正在庆祝“日订单处理量稳定突破500个”这个小小的里程碑。 2007年是百度上市后的第二年,这家网站坚挺的股价支撑无数人投入互联网创业大潮。而也在这一年,福建人蔡文胜成功的把导航站265卖给谷歌,从而有了更充裕的资金投资互联网,他找到了此时已经离开电脑报,被IDG合伙人王树找去16888当CEO的李大学,16888和天极都是王树的明星项目,当时16888的CEO叫郑立,COO叫张健。 N年后,王树蔡文胜张健李大学都在区块链的这个江湖里重新以各自的方式翻腾,已经退休做独立投资人的王树一如既然支持鼓吹区块链带来的创新可能,蔡文胜则身体力行的奔着比特币万币侯而去,张健是著名的交易即挖矿项目Fcoin的创始人,而李大学创立磁云,将区块链作为技术的一种推动着整个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世界不大。 李大学就此从重庆赶到北京,蔡文胜给了李大学一笔投资,让他作为项目创始人,开展了一次线上医疗方向的创业。 李大学生性节俭,虽然已经获得不少事业上的成功,但到了北京,居然还是选择了“合租”这种刚出道的年轻人才有的北漂方式。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人生重大转折点并不是在什么互联网医疗创业上,而出在他的室友身上。 李大学当时的室友,在一家叫做360buy的电商创业公司,刚刚拿了融资,但是公司规模不大。李大学之前在天极网与8848同期做过hoyodo.com(好又多),是中国最早的一批B2C网站,因此在电商行业李大学是真正的老行尊。 李大学同时还做过一个叫做my160的电商入口集合平台,这种一半字母一半数字的域名,也的确符合当年互联网的土味审美。 顺便一提,多年后,京东终于放弃了经常被误认为和周鸿祎有关的原始域名360buy.com,启用了全新的花了三千万购买的www.jd.com,让格局显得气象一新。 但你可能更不知道,直到今天,如果你输入www.360buy.com这个网址,仍然能够精准的来到京东的主站。 从某种程度上,这说明了刘强东是一个对京东的历史很珍视、也有着非常感性一面的人,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收藏历史的断简残篇,显得格外细腻,这种做法不是王兴的专利。而只有了解了这一面,刘强东才不只是固化在“霸道总裁”这个刻板印象中的那个人。 360buy的创始人,或者还是说刘强东更顺口,他当时正在苦恼于找不到一个好的技术负责人。2007年的京东被今日资本的常斌找上门,今日资本的合伙人徐新更是拍出千万美元,推动京东与新蛋在3C电商这个赛道上厮杀,整个京东已经不缺方向感,但缺乏把刘强东对成功的渴望变成一个稳定、好用的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负责人,更不要说是技术体系的搭建者。 直到有一天,之前知名网站天极网副总裁、技术负责人李大学的出现,而且此时正在离京东走路可至的中关村苏州街的长远天地大厦创业。种种信息暗示刘强东,这个人这可能正是京东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于是,刘强东主动联系李大学,邀请他一起聊聊。顺便提一句,刘强东并不是外界所说的“不懂技术的粗人”,李大学很清楚的记得,刘强东亲口告诉他,自己为了勤工俭学,在大学期间曾自学编程并完成了一个50万的软件开发订单,而刘的大学专业是社会学,而且,此前贫困的苏北农村时代,其必然也接触不到计算机。 另一个说明刘强东很重视技术的细节是,雷峰网访问过的、无论是京东早期,还是后期的几任份量非常重的技术负责人和更细分的技术线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能准确的回忆自己和京东的初次接触,是刘强东亲自出面的,只不过会面的地方已经从中关村的某个茶馆,变成了诸如时代广场的咖啡馆这样的地方。 李大学很快就盘清了刘强东的技术家底,实在是“清贫”——当时的京东只有有二十来个技术人员,除去运维人员,负责开发的就剩下十多个程序员,当时的他们在网上买了一套简单的ASP“个人网站系统”就上线了,既没有什么技术积累,也没有什么前瞻部署。此刻最大的需求就是能找个技术负责人,把经常崩溃的网站搞得稳定点。 但是这个人很难找,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即使有也纷纷被那些比京东来头更大更有大背景的网站网罗而去,而京东当时并没有后来在电商圈的强大影响力,刘强东本人更没有什么技术人脉。 而李大学对于刘强东而言,则是既有打理知名网站的经验,又有足够的履历、学历,甚至还有“全国劳动模范”这样的荣誉头衔,毫无疑问,刘强东立刻确认李大学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他当场邀请李大学加入京东。 尽管从今天回看,加入京东肯定是越早越好,且李大学也对雷峰网回忆,自己加入京东,真的是认为中国互联网已经从信息平台(天极网)发展到了交易平台(淘宝、京东)的阶段,所以他非常看好电商类项目的未来。 但是其中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是,李大学是应蔡文胜的投资和邀约而来到北京,而这个项目虽然看上去发展平平,但是说走就走,未免不合道义,也多少对不住蔡文胜。李大学在京东的诱惑下,并没有立刻答应刘强东,而是坚持此后一年内以“顾问”的形式为京东服务。 从现在回看,这个细节、甚至很可能是失去加入京东机会的这个坚持,是李大学在技术能力之外,在刘强东眼里的另一个加分项,那就是讲信誉、重承诺。而这类品质,对于刘强东这种比较重血性、也在底层摔打过的人看来,是很珍贵的。这使得李大学此后在京东的生涯虽然也波澜起伏,虽然也有外争内卷,但始终没有失去刘强东的基本信任,一直在刘强东的核心圈子里,这也是他能善始善终其京东生涯的基本原因之一。 于是,李大学到了2008年5月才正式加入京东,成为了京东第一位高层次的技术负责人。 多年后,一位当年是李大学麾下、现在已经成为顶级产业互联网分析师的朋友向雷峰网说起,他认为加入京东是李大学一生中最好的且不会有更好的一次选择,也是当时京东非常需要的一次选择。 当时,京东技术系的问题说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就是完全没有技术底子,以前的网站虽然能够东拼西凑的运转,但毫无用户体验可言,也极为不稳定,虽然所谓的“红六月”也就是618还要到2010年才出现,但当时京东的技术架构扛日常运转都是勉勉强强,一旦做点促销什么的更是经常出问题。 李大学当时绝对算正规军出身,所以在京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5个年轻人找了一个毛胚别墅做封闭开发,每周工作6天,星期天可以出去放风,但晚上得回来,平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连打了三个月的地铺,重新给京东设计了一套前台系统,将之前的个人网站系统替换下来,这其中50%的代码量是出自李大学本人之手。所谓的007工作法就是从此而来,在京东的创业路上,李大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和精神意义,而这种拼搏精神,也是从电脑报时代一脉相承而来的,在电脑报时代,李大学也有过因为常年加班自己肝住院炎的辛酸往事,劳模二字,名不虚传。 按李大学的设计,这套系统设计容量是日均十万单,而当时京东日均单量是5000单,2008年11月1日,新系统上线,当天的日均单量达到了一万单。 这让刘强东非常满意,短时间内系统崩溃的烦恼应该彻底消失了。 2010年,京东的技术团队超过200人,在引进强人的同时,整个技术团队也开始做前后台拆分,刘强东从ebay挖来马松帮助前台的商城研发,从亚马逊挖来了高级开发经理姜海东,负责物流仓储方向的IT系统搭建,由此,京东技术体系从原有的李大学-肖军的二人转组合升级为前台的李大学-马松与后台的姜海东-肖军组合。 肖军其实是京东的第一个技术人员,在我们之前的京东技术五问京东无人驾驶业务的起伏一文中,肖军和他的伙伴们有过浓墨重彩的登台。 与爱好玩车为人随和的肖军相比,马松做事情更加直接,也更多的外企做派,推行的又是敏捷开发的那一套,因此在与本土出身的李大学的合作中多有磕碰,但胜在技术能力过硬,干活是把好手,所以虽然不断腾挪,但每每被委以重任。2011年年底,京东建成都研发中心,成都人马松借此回到老家建立起成都研发中心,并孵化出京东的两个重要的平台:京东第三方商家平台(POP)以及京东协同平台(咚咚)。2013年,马松重新回到北京,主持京东618期间京东商城技术支撑体系,后人称其为618之父,2019年马松离开京东,目前是齐蚁科技的创始人。 前后台拆分后的一年,京东技术人员突破1000人,前后台各自突破600人,当然,前后台的合作中并不是没有磕磕碰碰,李大学与马松,姜海东与肖军,李大学与姜海东都存在事实上的博弈关系,在内部也发生过很激烈的冲突。 一位接受过我们访问的前京东人士则告诉我们,李大学除了技术上有一套,对于公司里的人事摩擦也处理的非常老练,堪称其中高手,这也是李大学在京东能在京东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后,不断更有牛x履历的技术人员加入的情况下,仍然稳坐技术体系老大的高情商的一面。其最高峰时,有九个技术条线上的vp或高级总监向李大学直接汇报,李大学其实已经是京东事实上的第一任CTO。 但是,京东的一个问题似乎永远无解,那就是峰值单量的增速永远超过李大学或者刘强东的设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建设的速度似乎永远也跟不上业务增长的需求,而是跟在后面追的气喘吁吁,这也使得外部总有一种“京东不善技术”的印象。 例如,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京东生产事故,就发生在2011年。 2011年,京东日单量的峰值达到了50万单,远超过李大学2008-2009年设计的这套系统的容量。《彭博商业周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2011年11月1日图书限时3小时促销满减,很多用户在大促开始之前就将要买的书放进了购物车。 而书籍是一种长尾商品,每本备货都不多,提交订单的时候才会锁定库存。所以当用户高并发提交订单的时候,下手稍微慢一点的用户就发现满减失效了,于是,顾客就开始疯狂刷新,一时之间系统请求超过了当时系统所能承载的极限,系统就瘫痪了。 李大学告诉雷峰网,系统并发量超越极值其实牵涉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商通过人为造节来进行促销,系统容量是按照最终成交量来设计的,但是在促销期间,由于大量用户涌入,而且由于卡顿而不停刷新页面,导致同时在线人数激增,
京东不再需要 CTO脉脉
阅读 1823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全部3条评论
    头像
    王先生

    发一条多少钱?已经看到好多人复制这条

    22-03-31
    头像
    杜先生

    不容易啊

    22-03-31
    头像
    T先生

    啊哈哈哈哈

    22-03-30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