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艾锐Ari-您身边更懂自动驾驶+AI+新能源产业链的咨询顾问
Q:之前有统计,我们的手机客户中,男性占比更多;今年统计趋势?
A:占比变化不大,60%+男性
Q:鸿蒙系统使用?
A:其他几家大的厂商没有使用,所以我们也不会使用。坦白来说,从技术角度而言,做系统不难;每个巨头都想自己做,一般不会轻易加入别人的系统.小米在做IoT平台时,也问了一圈,格力美的,但他们没有愿意加入。长期来说,物联网平台和互联网会很像,互联网领域也就两三家,IoT到最后不会多,一个家庭来说不会用多个系统,哪家系统最好、产品最多就安装哪家系统。所以说,小米的系统本质是开放的平台,包括宜家、飞利浦都是可以连接的。小米选择的是一个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路。
到最后肯定会形成最后几家的格局,这几家之间的互联可以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物联网。生态的建立从技术角度来说不难,生态的建立比较难,如何让消费者去用,如何让厂商给你数据、根据你的系统去适配产品,让他们去付钱;一开始消费者不可能付给你钱,因为你没有给他们赋能,还要把数据给你,要承担一定风险。鸿蒙是一个很厉害的系统,所以说华为也一定是最后留下来的那几家中的一家。
Q:手机向4000块以上的高端化以后,在上下半年销售情况如何?区域的分化情况?
A:4k-6k在安卓里面占16%,高端机型在几年前就是华为和苹果,各占百分之四五十。华为在慢慢少了之后,苹果是有增长的,然后是小米的高端是在增长的,OV其实还是个位数。但是高端是需要时间的,小米会持续去做。中国的手机大牌有下滑,原因就是一部分华为的需求没有释放出来,比如有一部分被OV接了,我也不想用苹果的手机也不想用小米的手机,就先继续用着。但手机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多用个半年但不可能多用个两年,所以华为的需求会延缓释放,但不会长久。
Q:分布式技术、微内核、数据安全技术发展情况?A:我们非常重视数据安全。小米可以说是中国数据最全的几家公司,手机里的数据都可以知道,打开APP、用手环等都会知道用户数据,数据有来源于硬件、来源于系统。但在变现上,小米在隐私、数据应用上是更保守的。因为做算法都是要数据的,但我们比较保守。
Q:智能家居,除了硬件,目前其他的变现?A:电视有做,会员和开机广告。其他的基本上还没有做。因为没有到变现的阶段,也会受限于技术瓶颈。比如说智能音箱有很多变现方式,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搜索,自动链接到后面的供应商,但目前来说,语音识别和处理还没有那么成熟。变现的方式很多,但大家现在没有想着去变现。就像十年前的互联网,等用户量起来后,变现方式自然就出来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圈地,去各种应用场景圈地,把用户的心思占住,把用户量做起来。到时候如果别人能变现了,你只会变现的更多,完全不用担心变现的事情。
Q: TO B的话,我们目前做了一些地产和酒店的项目,做的是不是和涂鸦还蛮像的?A:不是,涂鸦其实就是把产品给连起来了,是个独立的第三方。我们的平台里面很多都是我们自己的产品.
Q: 这是供应端的区别,那对我们的酒店/地产客户提供的服务有什么区别?A: 和地产公司合作,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toB再toC的方式,把我们自己给弄进去;还有一种toB的方式就是,以前我的产品是单个卖的,以后是按仓卖的。坦白来讲,涂鸦并没有很看好,大家给的估值太高了(涂鸦变现很明确,比如酒店软件开发、数据存储的订阅性收入),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产品是免费的。我们也提供模组,六块多钱一个。但是他现在连接的很多设备都是没用的。智能家居最好的解决方案最好的体验就是连接的产品也都是最好的,比如空调就要用格力的等等,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去连接最好的产品。小米现在就是很多产品自己做的就足够好,然后系统也是自己的。苹果自己产品比较少。涂鸦的问题就是它连接的很多产品本身不是足够好的,中小厂商的。把平台做得再好,但本身连接的产品是有缺陷的。
Q:但涂鸦目前群体还挺多的,以后会不会倒逼?
A:不会。
Q:华为鸿蒙是微内核的,已经和很多家电品牌比如美的老板电器合作,怎么看?
A:大品牌还是部分产品接入,虽然可以全部接入,但其实自己也有在做系统。还是需要观察,做系统不是最难的事情,最难的还是做生态。最后不会是一家,也不会是N家,华为最后可能是一个,小米可能也是一个。最终是想做个开放的平台。
Q:我们的开发者端有多少个?A:厂商有一千多家接入,非生态链厂商,厂商是指有一款或多款产品接入。生态链有三百多家。
Q:给厂商提供的服务?
A:我们没有太做服务,就是帮他们接入我们的系统。我们提供模组,六块九毛钱一个。我们没有像涂鸦做的那么细,给你开发APP等。
Q:做开放平台的矛盾如何解决?因为其实是竞争对手。
A:这取决生态是开着还是闭着的,会有问题存在,开着闭着都有好处。是长期去想的问题。
Q:格力美的等大厂的态度?A:不愿意加入,自己开发。
Q:对于某些厂商,又加入小米又加入华为,怎么看?A:对于中小厂商,没有平台的共享,也没有自行开发的能力,所以平台都要加入。但最好的公司都想有自己的平台。我们比格力美的的优势在于,我们有IOT最核心的手机。华为推出鸿蒙也是不能等了,他还有一些用户存量,等存量被消耗再推出鸿蒙就迟了。所以说,一是所有行业巨头都想做自己的系统,二是做系统技术上并不难,三是初期阶段,系统对一些中小厂商来说可以有一些赋能,比如帮他们开发一些APP。说服巨头就比较难。小米选了一条可行的路,一开始格力美的不愿意加入,那我就先把自己的产品连起来,把应用场景圈起来,让用户逼迫你加进来。但消费者不会因为你加入了小米或者鸿蒙的系统而多付一分钱。但如果是小米的深度用户,再买下一个产品会考虑平台。
Q:未来想要成立一个平台,一定要有手机?A:在手机被彻底取代之前,IOT最核心的终端是手机。
Q:终端是手机还是音箱?
A:离开了家只能靠手机
Q:那手环呢?离家后可以成为入口。
A:以后就是去中心化,语音好处就是实现去中心化
Q:智能家居未来的战略规划?
A:产品角度来说,多做爆品;另外来说用户数据做起来
Q:除了手机,其他产品做的怎么样?
A:笔记本比去年强很多,包括电视。我们的新风空调一上市卖的就很好。小米在很多产品都是越打越有感觉。以前空调是仿格力美的,但便宜几百块钱,但其实不是很让消费者心动。今年我们的新风空调,最便宜的也就两千多,卖的很好。还有就是我们98寸的电视,两万多块钱,我们推出来就一个月卖了几千台,之前一个月也就几十台。我们想的就是怎么跟传统品牌做的不一样,AI、互联、工业设计、性价比上。空调会容易一点,冰箱会难一点。
Q:欧洲印度的战略?海外互联网的变现阻力会比较大?
A:我们的战略还是把好的产品卖到全球,把硬件卖出去,会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海外互联网没有特别主动去做。困难主要在于比较分散。欧洲差不多整体有两个亿的规模,22%的占比也有四千多万。如果做个两三年,也差不多有一亿多的用户。但问题在于分散在很多国家。国际化本质就是本地化,有些国家太小,本地化做起来效益比较低。
Q:英法德这些大国,和谷歌的关系?
A:海外主要分三块,预装就是把产品卖出去;还有一块就是搜索,国外好点的手机搭载的都是谷歌;还有就是广告,视频、浏览器的一些广告位也是一起合作。最理想的是什么都是自己做,一方面海外很多手机上没有安装应用商店浏览器等,加上国外比较分散,其实和别人合作未必赚的就少,因为自己做要当地建团队,成本会高。根据国家的人口、经济,以及变现的效率,考虑合作方式。类似于芯片,像华为自己使用量够,所以自己做,不然要考虑技术风险。海外互联网市场还是很大的。特别是我们的用户从印度转移到欧洲,天花板有提升。中国的天花板是一百块,印度是五块,欧洲是六七十。这是由国民经济水平决定的。但最终还是要看自己能拿到多少。
Q:海外产品定价?自己定还是代理商定价?
A:产品主要通过大的经销商订,我们有终端指导价,但是会给他们利润空间。有个好处是,欧洲那边渠道比较透明,中间的点位比较明确。
Q:欧洲那边有海外管理层吗?
A:每个地区有Head/区域总,有很多本地化的人,本地人/在本地的华裔/还有我们派过去的,只是说马努是目前唯一一个升到管理层的人。
Q:互联网业务是广告、游戏和其他,比例?
A:没有披露。预装在广告中占10-20%
Q:高端和低端手机,预装有差异?
A:有,高端单款手机预装的价会高,但不好说高多少,也要看量
Q:小米和红米,单机上的差异?
A:最明显的差异上是游戏,游戏上差异更大,是几倍的关系,甚至是无穷的关系(因为地段可能根本没有);广告上也有差异,广告做精准营销,想要推到高端群体
Q:1.19亿存量用户,做到1.5亿存量用户,广告业务毛利变化?A:要看业务收入占比,流量带来毛利的提升很难量化
Q:一季度新用户增加750万,从1.2亿到1.5亿会带来多少毛利的提升?广告主溢价提升,但也有边际成本提升。
A:这要看新用户增长中高端用户占比
Q:11系列/ U Pro有没有下降的空间保证不亏欠?
A:我们的价格到了4k-6k已经触及到苹果中低端机型的价格。买苹果5k块机型的其实是奔着苹果品牌去的,买华为6-7k的那波是奔着性能去的。
Q:11系列转化为新用户比例?A:50%新用户,高端机是这样,整体来说是这样,单款手机没有披露
Q:高端机越高,新用户占比越高?
A:不好说
Q:三季度手机怎么看?荣耀份额上升有点快怎么看?
A:荣耀说一年3-4k万台,对于大牌来说,荣耀也是五一发布的新机,新机效应;手机市场,今年全年大概是3亿出头一点的预测
Q:我们今年的目标?
A:还是2亿左右,明年还没有做预算
Q:芯片后面的影响大吗?
A:今年已经拿到两亿片的芯片,后面如果能拿到更多肯定会卖的更好,但今年已经改变不了了;只能确定的两亿片芯片的资源考虑如何优化,比如高端机型多贡献一点、中国市场多卖一点
Q:其他部件都有备到两亿吗?
A:其他包括芯片都有多备,但是芯片拿到就这么多,其他的多定了也没有用
Q:印度转移到欧洲?
A:在全球都卖的很好,是我印度少卖的那些,然后到中国来卖,到欧洲去卖对我而言是更好的,但是我不能这么说,因为我每个国家都缺货,每个国家都要照顾到,如果这本来就是一件好的事情,就在我说了印度兄弟就高兴吗?实际上其实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的影响。
Q:海外的定价大概是什么档位?
A:红米,印度很多都是八九百了,七八百,欧洲其实也是比印度高很多,中国是最高的,小米均价2k。
Q:我们今年ASP有目标吗?整体?
A:这就是这小米好的地方,ASP没增长,是因为高中低端都卖得很好, ASP上升说白了就是中低端的卖的差了,并不是好事情。最好的就是说你高中低端都卖得很好,都增长很快,而增长很快的情况下,比例结构没变。
Q:我们现在小米红米还是2:8?
A:去年1.46亿台,其中3000元以上的是1000万,这1000万台几乎除了就是说k40k30红米里面最高端的那有一点,其实大部分都是小米的,比如说你看3000元以上占我的1.46亿的7%。今年第一季度是4920万台。大概3000元以上的是400万,现在是8%,做不到10%。现在的问题是在于结构,就是说如果你做到天花板了,提高端是有意义的。但现在我低端也卖得好,中端都卖得很好,然后高端也卖得很好,它的比例就很难改变了。
Q:IOT产品在国外也是走性价比路线,比如说跟安克这种相比的话,我们价格比较?
A:安克主要跨境电商,我们是直接当地建渠道,从产品定价的价位档来看的话,还是我们应该比它贵,是我们在海外的东西都比较贵。但没有到三倍。就手机跟 IOT来说,我们将会贵百分之几十。没有对标戴森。
Q:京东上卖可能给人家六七个点返点,到线下你10个点,毛利率受影响?
A:一台手机我没有线下,本来就放线上卖不掉,需要通过促销才能卖掉,但是有了线下不促销,也能卖掉。所以说本质上毛利率没有影响,线下渠道让产品更加好卖,线上促销存在费用率,但线下什么都不用做就卖掉了。
Q:中国的水平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手机是在线下卖掉的?
A:做高端的时候线下尤其的重要,就是说他是线下体验了以后可能还是会回来线上下单,但是如果他没有线上体验这个环节,他不敢在线上直接下单,不可能看着图片进行直接下单。
Q:我们有没有一些指标测试手机对IoT还有互联网的一个带动的作用?
A:就我们有两个指标,就是说你既有手机也拥有5件以上的小米产品的用户数是500多万,一个用户只有小米的手机,另一用户有小米手机加一个IoT,然后我们会发现手机和IOT小米手机的用户留存率是比另一用户高50%,所以也就是说你会看到手机的用户,因为有了IOT的流程会更高,所以类似的我们也看到就是说买了我们三件以上IOT产品的用户,他在每一年必须在复购一个IOT产品。但是我们没有对外披露,联系和互相拉动是肯定的。我们其实大数据部门在讨论这个东西,但是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比如说有些历史数据看不到,以前不是卖出去的比如电源线,它是没有连接性的。卖出去就很多IOT都是没有连接性,没有连接性的话,其实我就不知道就是说到底谁买的,到底怎么样,现在其实我们的很多案例其实基本上是会把连接的属性考虑在内,其实我觉得现在以后卖出去的数据会越来越越以前就是说有些确实不带电,或者说带了电,但它没有连接的。
Q:现在这个零售通的用户画像的能力?
A:其实这一块没有,坦白讲说我用户画像是什么都知道的,只要他用小米的手机的账号,然后连接小米账号就可以知道用户画像。零售通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经销商算账,首先我让主要是让经销商能够每天他看得到我的经营的数据,存货是多少,每天赚了多少钱,一个月是多少,本质上其实不是为了用户画像。
Q:经销商也想知道用户画像?
A:他不需要知道,我告诉他们的用户画像。
Q:用户画像从网上来的,线上销售?
A: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说这个区域这家店哪些产品好卖,就会推荐进货。简单来说,越往下下沉的时候,手机和电视的占比会上来,大家电占比会上升,但是那些什么新奇酷的智能硬件的扫地机销量会下降。这些精准的销售数据可以后台看到,然后进行进货陈列建议。
Q:线上线下的会员体系打通?
A:已经打通。隐私这块之前有提及。我们在欧洲请了最牛逼的保护的律师和审计,对我们每一个数据使用是否违规,我们已经拿到了欧洲的隐私。在欧洲如果你触犯了隐私,它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是破不破产的问题。可能被罚的倾家荡产。
Q:我们后面两三个季度的指引有没有变?
A:还是5000万, IOT的增速30,互联网是10,环比往上走,金融会往下,会影响增速,总体还是增长。金融相对去年赚钱赚到手软。去年疫情期间坏账率很高,去年拉低毛利率
Q:我们调研的就是咱们线下返点平均10个点左右,中高端手机和低端手机这个返点差不多?
A:整体10个点,是个别机型IOT最少量的差异,但差别不会,不会明显。
Q:明年芯片情况?
A:今年是紧张的,明年上半年对小米应该是紧张的(了解下来好像今年下半年会好起来)看小米的时候不能看大盘,中国的大盘不是下滑就是平稳,没有出现过β效应。小米总是在说缺货,OV从来没说过缺货。小米会受到行业和友商的影响。
Q:IOT也在缺货?
A:IOT还好。笔记本、电视的芯片是缺的,但显示驱动也还好
Q:现在线下铺了这么多出去的话会缺货?
A:手机、电视或者家电等等是有一些缺货,其他一些小的智能硬件还好。
Q:小米对于OV来说,是性能还是性价比的优势?有没有做过下沉市场调研,为什么OV的用户之前不买小米,简单是因为渠道的原因?
A:主要是渠道的原因。比如去店里充话费顺便推荐买手机。
Q:比如说乡镇的话,因为很多渠道商他们出货很多都是出给熟人,比如像空调这种都是很多找熟人去买,手机其实也是有这种现象,小米开店时,能不能够吸引到这样的在当地有熟人网络的这种经销商?
A:所以说我们其实现在在开的店,其实努力的话,里面的店员其实他也会有亲戚关系,其实说白了就说你首先还是要把店开起来。以前OV华为线下发力时,我们在旁观没有参战,因为我们根本就没店。
Q:如何看荣耀开店?
A:现在荣耀就两个选择,要么就退出,那么就小米店,因为没法开OV的店,因为OV的店太多无法盈利。另外一个就是说他跟那些OV的店没有优势,因为人家那些夫妻店,成本很低。所以说去年q4到今年q1,他们大规模开店发现赚到钱,但是现在我们要回来了,他们也可以开。一方面是有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防止掉队也得开。
不知道荣耀的店,它是走的是OV的分销的模式还是我们的模式。分销模式有它好的地方,有更多的区域覆盖,差的地方就是效率更低,会给返利更多。以前这种渠道是优势,现在是不是优势存疑。小米在验证这个模式是不是能够成功,并且我们两者不会相互转换。因为我自己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就是强调效率,不会走他们这种模式。如果证明小米的模式成功了,他也做不了。因为他跟现在的渠道绑定的太深,那些渠道都是跟着他一二十年一起做起来的,一起交叉持股,深度绑定。
Q:为什么经销商愿意开小米的店?
A:一个县里面已经有10家OV的店,只开一家小米店,收益更高。因为小米中国的市占率16个点,OV 22%,小米是2/3,但我的店面量是它的1%,单店的收入其实会高很多。
一个县就是一个存量的市场,每月100万的利润,10家OV的店,平均每家利润10万块钱。
在小米之家里面至少能赚30万。其实我有点像互联网思维,就是说我把当地一个县的所有的流量,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品牌,所有的粉丝全部集中到一个点,经销商一定能盈利。小米对线下优先供货,所以靠的一些高端的新品赚了很多钱,所以说他有更多的可能去加密,但是他加密的过程当中当天的效果可能会下来。一家店ROI 50%,两年回本,开了两家店,每家变成30%,但没有关系。我加密的店其实也是为了经销商。整个利润会上升。长期来看,参考欧美日韩的现状,品牌店或者shopping mall的店会成主流趋势。是否会全部mall化或者全部品牌店化看对新消费新零售的理解,以及是否相信电商的终局是三七,会不会可能是四六或者说五五这样。拼多多杀出来感觉电商未必是37拼多多是把很多下沉,没有用电商的人转化成了电商.所以说要考虑电商的终局是不是一定是三七,永远是三七,第二个线下的渠道发展到到底是mall化品牌化,还是现在这种还是这种零散的。
Q:小米IOT的优势?
A:在返点比例低的情况下依然要赚到更多,首先就是产品要更多。看专卖店的数据,越下沉手机占比越高,因为IOT产品是小资的产品,可能有人说小米的手机low,但不可能说IOTlow,一半以上小米IOT用户是苹果手机用户。但是越下沉,对这种IOT产品的需求越少,消费能力越低。
Q:我再表达一下,我觉得OV也不是不动的,就是说他也在因为我知道的是他们也在找shopping mall的位置,只是说很多位置被小米占下来了也比较明显?
A:就是说他没有IoT的产品,流量是不够的,流量不够的情况下,他拿到的房租水电的成本会更高。但小米之家能够给这个商圈带来流量,对商场而言,不用赚钱也不用消费没关系,吸引人流更重要,小米的店面成本比较低,然后有很多IOT产品是更适合在mall卖。
Q:还有一种说因为OPPO把刘作虎拉回来,他们觉得他在线上会把OPPO重新运营起来,这个观点我也不是特别认同,但是就是说我想表达就说OPPO vivo也不可能就是说看这个趋势在变,他们也想变的?
A:说白了还是认同小米线上的逻辑的,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可能没法儿完全复刻,因为他也会去做IOT,但是小米是通过生态链模式在做。而且布局时间久,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最顶尖的团队。比如VR领域爆发了,有一个团队出来了,成立了一家VR公司,小米去找他,OV去找他,你觉得他选择谁。已经用我的模式证明了在每个领域,其实所有的团队优先都会选择我。小米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的背书效应,能够给你业务渠道、品牌、供应链资金,只要安心做产品,而且以前拿这些团队的时候,估值就是最低的时候,14年15年。现在一家好公司上来要10亿100亿,比如石头我就投了几百万几千万,现在变成100亿。其实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所有的投资赛道以非常低的价格有布局。我们当时投资比例基本上1%,大部分都是10以内,3~5之间最多。
Q:一般是小米拿10顺为拿10?
A: 9号是这样,石头也是这样,云米也是这样(一些投过的公司)。所以说生态链的模式,别人无法复刻。
Q:欧洲的各个区域管理层本地化的程度的程度?
A:其实基本上都是本地,印度90%以上的人都是印度。欧洲那边的人会少,因为欧洲是大卖场模式,所以就定价给经销商,欧洲不需要做大量的电商,大量的线上。东南亚人会比较多,因为东南亚都是也是一堆夫妻店,印度其实也是跟中国很像,夫妻店很多,所以印度东南亚人都会比较多,然后欧洲都很简单搞定的几家渠道就好。
Q:所以现在管理层这一层本地化,然后它下面这一层其实它是人都比较少的?
A:本身需要掉的人就比较少
Q:欧洲是我们除了印度之外最重点的地区吗?
A:现在已经遥遥领先印度成为最重要的地区,这种情况的话给你还是不需要特别多的人
Q:现在IOT毛利率差不多14%,海外?
A:海外高很多,整个海外30%。因为你在国内你的产品的毛利率十几个点,其实是因为我要加倍,因为我跟生态链公司已经分了一半了。你看到的14其实是28。28%的毛利对标的都是格力、美的、海尔,包括老板这些。到了海外对标的是最高的是苹果、戴森、松下、索尼、飞利浦,涨价涨了30%,还是比他们便宜。
Q:在海外也是一半一半跟生态链公司分毛利?
A:对,只要跟生态链的公司就是毛利对半分的。
Q:手机高多少?
A:其实同款的话,海外比国内贵30%,我们国内4000的手机在海外大概卖700~900欧,给渠道分成百分之二十几,因为那边还有消费税。
Q:税和渠道的分成之后,我们留多少,比如说高4000的话?
A:净利率的角度讲,稍微高一点,没有特别高,因为有税,另外一个就是保修,承包出去,成本费用会更高。还要考虑手机费率的问题,会有一定损失。
Q:长期来看的话,手机有什么长期提升的空间?
A:其实我们第一季度其实你去看我们硬件是三四个点,以前是0-1%。做到5%还是很难的
Q:我们的手机如果做到国内第一的话,是不是可以提净利率了?
A:我们现在看的是量,等你量上不去的时候,会提高它的占比,会提ASP,每一个阶段有一个最中心的任务,我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说我要挑战3亿台的量。去冲全球第一中国第一。所以说对毛利的诉求不高。一季度的毛利率它提升本质上不是因为对毛利的诉求变了,不是因为定价的逻辑变了,产品结构也没有变,只是原本预留了5个点做促销的没有做,毛利率多出来5个点。定价的策略没变,预留的空间没变,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缺货,没有做促销。品牌力再上来,产品优化,综合的竞争力提升,其实你不用做促销,需求会更旺,本质上来说华为退出促销,中国的市场的竞争在减弱。需求在减弱,但竞争也会减弱。第二个是小米提升的能力在大幅度的提升,现在高端机做的越来越好。
Q:荣耀的问题?
A:荣耀可以认为是换了一个名字独立,但要想清楚你在一个平台里面到底是平台的力量还是自己的能力,在华为的激励,华为的管理,华为的组织效率发挥出了最大的潜力,但现在放在了国资的背景下,机制变了。荣耀放在华为旗下可以理解为是富二代创业,做好产品把产品卖出去,华为资金、品牌、、供应链、芯片,华为设立这个品牌目的是针对小米。现在他是创一代,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正常的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人推产品的时候,一般从低价切入,把量做起来,利润做起来以后,再赚后面的钱,但荣耀现在进去以后其实有点感觉很着急赚钱,低配高价。因为你首先没有了富爸爸(有对赌,)另外一个国资不允许亏钱,其他的股东希望赶紧赚钱上市套现。
Q:华为那边的老人只不过是一部分去当leader,然后很多的年轻人可能过去?
A:荣耀肯定是可以做到百分之十几的份额,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Q:华为PR?
A:华为厉害的一是技术,二是PR。看到他的标题我也想要买华为产品。营销很厉害。
Q:小米造车?
A:已经在找人了,小米如果到时候做不成,可能是人的问题。因为其他的东西都有,资金、技术、供应链、渠道、品牌都有。我们可以通过几千亿买然后挂牌、去一级市场融资、地方落户,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坐车还是要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或者小米能赋能什么。要奔着就是说你这个行业能够带来什么变革,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是吧?从这种的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但是想你最擅长的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行业,或者是本来就是在发生变革的行业。现在车的体验做的很差,还是传统造车的逻辑互,联网造车会把用户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如拿着手机是在听歌,一上车自动的从车里面音箱放出来了,其实要做的就是说真正的一个人机交互,包括跟手机跟其他IOT的互联。
Q:怎么看苹果造车?
A:颠覆性的,有生态,然后有技术有品牌,把用户体验放在极致,只要一个公司把用户体验放在最高的位置的公司,绝对能做出最厉害的产品
Q:我们自动驾驶会自己做的?
A:三电里面电池肯定不会自己做,另外两个不知道,但是人机交互肯定自己做,座舱系统也会自己做。算法自己做。座舱系统底层是安卓的鸿蒙的其实不重要,体验最重要,手机这么小的一块屏幕用户能够做得好,只是那么大块屏幕其实是难度是更低的,自动驾驶的算法自己做。芯片什么的看情况。人机交互,座舱系统、自动驾驶算法这是我们和传统厂商比最有优势最有差异的地方,信息上优势更多。
Q:线下店场地?
A:场地不大很简单,放个模型车停地下停车场供体验。以前车是在4S店里卖,现在的车都是在机场shopping mall里,而且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Q:前装市场?
A:品控不好做,挺难做的,我们前端也在做了,就跟东易日盛合作。
Q:IOT国际化?
A:它不像手机是个标准品,换英文版,可能就全世界通用了。IOT的问题,有3C的检测情况、电压、插头等方面的问题。
Q:IOT产品的品控的级别?
A:品控做到什么指标,对就供应链这些的。我们有质量委员会。全品牌来看,如果良率来看的话,三十天返修的,是小于千分之四还是千分之三(上市时数据)。质量很重要。
Q:质量和隐私很重要?
A:隐私管控很严格,质量是品牌生命线。我们做的是生态链,一开始就是意识到每个品牌的质量问题对整个品牌带来严重的后果。用户体验不足肯定是存在的,但质量是底线。
Q:未来毛利率水平?维持现在这个已经涨上来的水平?
A:毛利不给季度指引。明白毛利变动的底层逻辑,不用对我们毛利悲观。毛利也有季节性影响,比如第四季度毛利会最低,因为有双十一。
Q:鸿蒙的威胁?
A:目前人家(荣耀)都不用,我们也不用。
Q:听说中国移动会支持?A:但也没有用。半导体国产化和系统垄断无法解决。
Q:能不能国内用,国外不用?A:话语权不在我们,看窗口指导、中美关系博弈等。
Q:政府会要求国内上网的手机一定用鸿蒙?
A:不会,无法解决海外落地。全球化背景下不可能。
Q:或者几大电信公司出一款搭载鸿蒙的手机?
A:没有用的,非市场化的竞争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手机市场海外14亿,中国是3亿,巨头一定想出海,想全球化。中国的市场是够大,但没有大到可以指定规则。
Q:出海有强调性价比特质吗?A:定价就体现了性价比。但海外不讲性价比,中国吃亏就在性价比。大家知道什么东西好用,但说出来就low了。性价比是很有前景的模式,大部分人都是价格敏感型人群,但不能说太多,是个反人性的选择。
更多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及交流,请添加管理员微信,加VIP2群,谢谢!// 符合条件对象邀请审核入群。
VIP2群用户分布:蔚来、小鹏、华为智能驾驶与解决BU,吉利,上汽,北汽,长城,广汽,东风汽车,万向,一汽,赢彻,Tier1(博世,大陆,采埃孚),阿里达摩院,滴滴自动驾驶,斑马智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纵目科技,智行者,Momenta, 地平线,四维图新,挚途科技,图森未来,深兰科技,百度智能驾驶事业部,腾讯系蘑菇车联,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ADS,戴姆勒/宝马ADAS,陕汽ADS,AI四小龙(商汤/依图/旷视/云从)等。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和产业数据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技术分享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产品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产品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艾锐咨询或相关作者无关。本文内容中涉及第三方观点的,不代表IRC.艾锐咨询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艾锐咨询亦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若您认为与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涉及版权等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及时修订或删除,谢谢!
【关于我们】
iReachConsulting-IR.C艾锐咨询专注于高科技与战略新兴产业咨询服务,聚焦高科技( AI+自动驾驶+芯片等)与新能源产业链技术研究市场领域。
->iReachConsulting特征:精准、快速、安全、开放、合作。
IRC艾锐-VIP1交流群(新能源产业链)
IRC艾锐-VIP2交流群(自动驾驶+AI+芯片)
VIP群对象:产业链高级人才+高管,新能源产业链中卖方电新或私募行业研究员,一级市场投资者或其他等。
IR.C艾锐-2群自动驾驶圈子内的用户对小米的兴趣还是挺高的,感觉小米跟滴滴差不多,除了电池不做,其他的都会自己去布局。//对自动驾驶有兴趣或圈内同学可以私聊我加群,每日分享行业深度报告和调研纪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