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Act without acting, do things without doing them,
And taste without tasting.
See big in what is small, and see more in what is less.
Return virtue for hatred.
居延安解读:老子第六十三章,千百年来,让无数注家竭尽训注之能事,都成了把玩概念的行家,让我也玩了十年的英译,到前一晚还在竖来横去地遣词造句,第二天早上又把所造的句式推翻,改回到了最初的英文句式。老子告诫君王,要把“无为”处理成一种“为”,把“无事”处理成一种“事”,把“无味”处理成一种“味”。同样地,要把“事小”看作“事大”,把“事少”看成“事多”。说了这么多,老子最后把话落在了“报怨以德”,体现了道的博大胸怀。请教史太郎和汤因比:世上有多少君王有这样的胸怀的?
63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感言:居延安说:“到前一晚还在竖来横去地遣词造句,第二天早上又把所造的句式推翻,改回到了最初的英文句式。”我是土鳖,外语不好,很少翻译东西,在写文章方面,也是这种体会。大多数时候,第一感觉,是对的。越是随意的,越自然,越灵动。有时候,越是深思熟虑,越是精雕细琢,读起来越不舒服。
关于“报怨以德”,老子在《道德经》49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主张不管对方做过什么对不住自己的事,都已宽容的态度去谅解对方,唯有“报怨以德”的博大胸怀,才能化解怨恨,换来最终的“德善”。
老子确实是大圣人,“报怨以德”的提倡很好,但大多数人做不到。阐释学大师卡尔•雅斯贝尔斯说:“高贵表现于力图实现自身的上升运动中,由于我们倾向于仅仅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所以上升运动的力量总是只为少数人所具备,而且即使在这些人之间也并不是都确定地具有这样的力量。日本哲人福泽谕吉说:“社会中上智和下愚的人都很少,大多数处于智愚之间,与世浮沉、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他们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这种境界。现实中,“报怨以德”往往是没有感化了坏人,而是纵容了坏人。
远的说,二战结束后多年,以色列摩萨德全球追杀纳粹战犯,决不让一个人寿终正寝。近的说,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以色列发动“上帝之怒”行动残酷报复。恐怖主义现在这么猖獗,但很少有敢惹以色列的。
日本给中国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报怨以德”,不仅善待战犯,还主动放弃了战争赔款,结果怎样呢?日本珍珠港事件伤害了美国,美国“报”了他们两颗原子弹,结果又怎样呢?
冤冤相报何时了?《牛虻》里的琼玛说:“每一次暗杀,都只足以使警察变得更加凶恶。”老子提倡的 “报怨以德”绝对是人间正道,但就是做不到。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