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厥阴证
足厥阴肝经证。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寒宫冷,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囊缩,男女四肢厥冷。《伤寒论》厥阴证寒实证立方吴茱萸汤,虚寒证当归四逆汤,寒热错杂(真寒假热)证乌梅丸。从上可知,伤寒厥阴肝经证只有寒证,无热证。肝主生发,对应胆经主降,同样脾升胃降,此所谓脏腑升降学,圆运动学。后世对肝的论述,极为混乱,主要有肝热(火)说,肝阳上亢说,疏肝解郁说,现辩之。
肝热说:肝贮血,并主生发,有刚强之性,故本脉有弦象,但不急。只有寒邪,才会使肝阳不升。所谓肝热(火)之说,纯属表象。原因有胆经不降致肝生发不利,郁而化热;肝血不足,肝气虚致虚火外越。总之是六经不通,有实证虚证之分,最后都要归到伤寒六经辩证上来。肝热用药有龙胆泻肝汤,泻青汤等,这些都会使肝向肝硬化发展,并慢慢肝中毒。龙胆泻肝汤会使肝中毒,把责任归为关木通,实是龙胆泻心汤整体之过。还有西医所谓肝炎,其实都是肝寒肝虚之证,只有破寒养肝血(扶正劫邪)才是正解。
肝阳上亢说:肝阳上亢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迎合西医之说,后世流毒至深。张氏认为,肝主升发,升发太过而致肝阳上亢。首先得明白,肝升发是元气使然,即正气,正气足才肝升发通畅,正气只有虚证,邪才会盛,按张氏所说因为正气太足而致肝阳升发太过(肝阳上亢),这纯属不懂元气论。所谓肝阳上亢,是因寒邪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头晕目眩,只有升清降浊才是正解。实践中,所谓肝阳上亢之脉弦有力(左关尤甚),这典型厥阴寒实证,本人用四逆汤加吴茱萸、桂枝、细辛治愈无数,包括高血压。服药后,有很重的排病反应,头晕更甚,血压升高,待破寒后,血压正常除根。肝阳上亢所用平肝(滋阴)潜阳之法,纯属治标,当时确能缓解,但过后病情更重。
疏肝解郁说:疏肝之说,本无错,即肝生发。但所用之药如元胡、川楝子、鳖甲等药,均是破肝气之药,怎么疏肝,只能使肝气虚生发不利。元气虚后,自然无力抗邪,发热、疼痛等症状自然消除。正确的治法就是当归四逆汤,温肝血升肝阳。对于柴胡类逍遥丸等药,若有少阳胆经不降之证,确实有效,但不能长吃。
后世治肝之法,均违背了《伤寒论》,只是治标,使肝向肝中毒、肝硬化发展。难怪西医责怪中医使肝脏中毒,是中药之过,这些其实全是庸医所为,与中医中药无关,人之过也。
现六经辩证已讲完,从上可看出,真正的经方家(伤寒派)必是扶阳派,因为真正的热性病(其它均真寒假热)阳明证、少阳证、阳明少阳合病证极其罕见,就算有,也因病情急重,都去医院西医治疗,若遇到真正经方家可一两副药到病除(因为是实证),这也说明中医不是慢郎中。但扶阳派也不尽都懂伤寒六经辩证,水平参差不齐。现扶阳派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不懂元气论,滥用附子等扶阳药,对元气虚者,服回阳药会出现壮火食气还以为是排病反应。二是所用附子基本都是(因为市场决定)胆巴附子,有的胆巴含量极大(不良商家利益所为),不但不治病,还会肾中毒。
本人写这个伤寒六经辩证就是为正统的伤寒内经之学来辩后世的伪中医。虽从宋以来,儒医当道,民间所幸还有道医一脉沿续,但仍很多医者为《伤寒论》探索之,有张景岳、黄元御、彭子益、郑饮安、祝味菊等,现在有四川卢氏、吴佩衡、倪海厦、三七生、庄严、王正龙。尤其王正龙,对本人影响巨大,对内经、难经、伤寒的理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可评)。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