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这样一种观点:人和人的核心差距,在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他认知层次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和发展高度。
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还真理解不透,直到自己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才慢慢有所理解,我才也会问自己:我的知识结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吗?我的认知层次在哪一层?这些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我终于有所领悟: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其实只有一个。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所构建的认知体系的层次,同时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和发展高度。
在得出这样的答案后,我就把知识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无效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新闻、电视剧、综艺等等一切媒体制造出来的东西,90%都是无效的,都是假知识。这里说的假,是假象的意思。你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别人让你看到的,是已经加工修饰过的表象、假象。这些表象、假象之下,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真相,另一种真实目的。
再者,即便是真的东西,但当你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的时候,早已是明日黄花,没有什么价值了,你看了就是浪费生命。
每天沉浸在网络新闻、影视综艺或者各种娱乐中的人,他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他构建高层次的认知体系。这样的人,分辨不清什么是真相、假象,就容易落入饲养的陷阱,变成一只被圈养的肥羊,一辈子在羊圈里转圈圈。
第二类是技能类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在学校、工作中接触的。
学校是教授技能和专业的地方,不是教人成功的地方。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和自我觉悟。学校就像是工厂,批量生产螺丝钉,保证每一颗螺丝钉,成为有用的螺丝钉。区别只在于,你这颗螺丝钉的生产工艺,或者生产厂家,是不是比别的螺丝钉好一点。至于学到其他的东西?还是不要做幻想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你书本知识的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很普通,他们也是万千螺丝钉中的一枚,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认知水平,也处于社会的中低水平。
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认知能力,他们也不懂。比如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
第三类是赚钱的知识。赚钱的知识是没人教你的,学校里不会教你,公司里也没人教你,如果你的家庭是一般的工薪、农民家庭,那你的父母也不大可能教你,因为他们也不可能懂。
这时候如果你自己也不主动关注、学习,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你继续父母一辈的衣钵,成为新一代螺丝钉了。
一方面,赚钱的知识,大部分普通人都不可能接触到,因为他们大多害怕风险,对于所有非工资收入都抱有极大的恐惧,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时代的快速发展,新的赚钱方式不断出现、更替,有的人却依然抱着几十年前的赚钱思维,当然生存会很艰难。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等,各种普通人想都想不到的赚钱方式,让不少敢于冒险、尝试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你从来没接触过这些知识,只是天天追剧、打游戏,你永远也无法想象还能这样赚钱,再赚钱的行业也跟你无关。
在这种人的认知里,月薪一万已经是人生天花板了,想都不敢想。
第四类是关于社会认知与社会运行规则的知识。这一类知识,普通人在电视、新闻、书本、学校中,甚至在你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几乎都不可能接触到。如果不是家族的传承,很难靠个人了解,因为这些东西要经过大量的社会经验和个人思考。
也有很多厉害的人,很早就对这一层次的知识有了觉悟。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的人生成就,也往往比一般人大很多。大部分人呢,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了解世界本来的面目,只会在浩瀚繁杂的信息流中迷失,在社会底层中转圈圈。
有的人天生投胎比较好,不需要怎么努力,就生在社会上层;有的人则一出生就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这是生命的随机属性,看似不公平,其实最为公平,不需要羡慕嫉妒,也不用自怨自艾。
投胎好的,不需要很高的社会认知水平,也可以带着童话般的梦想,过着美好的生活。投胎不好的,要是还不去提高社会认知,那人生就比较惨了。
但是现实往往是相反的,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越是上层的人,越是努力提高社会认知;越是底层的人,反而越是容易沉迷于娱乐、游戏、新闻,对社会的真相一无所知。
这个层次的知识,要怎么学习?
一方面,你可以多看我这类公众号的文章,然后结合自己的现状去反思, 去琢磨,我说的到底对不对。
另一方面,还是要多经历,多思考。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时,先不要动情绪,而是要思考,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背后是什么在主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在我们对这四类知识作出认识后,我们就可以你的知识结构确定了你的认知层次,而你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你的格局,也就会让你知道,你自己到底在在哪一层?
假设你们公司想推出一款新产品,你让下属做个市场调研。
后来下属把报告呈报给你,你一看觉得写得一团糟,条理不清晰、数据不充分,你直摇头。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
A.他最近事情太多了,没有精力认真做
B.这家伙就是懒,不肯下功夫
C.他能力不行,做不了这件事
D.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你的答案,说明了你在这件事上认知所处的层次。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比如:他的职业选择明显是不适合他个人的,然而当你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去分析,说出的建议和见解的时候,他却怎么也不肯听。
比如因为你经历过所以更希望他能避免一些问题,多学一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做准备的时候,他却固执的认为继续读书没用,还不如他现在的工作来钱快,虽然苦和累,甚至还有点骄傲自负。
比如他墨守成规,老师让背书就背书,老师让背公式就背公式,死记硬背,对于怎样背更高效,公式的意义和应用并不多加思考。
这些人的思想过于固执,常常也会把人气个半死。他们为什么这么固执?最大的原因在于认知能力,低层次认知能力的人,认知过程单一,缺乏多维思考能力以及判断力。
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特点是无知、自负,处于这个认知水平的人常常做事盲目而缓慢,很难进步经常半途而废,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很简单。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知道理想和现实,自我和自我目标的差距,同时尝试改变。
知道自己知道:他们或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道自己的知识以及能力,并且能有效的运用的自己的能力干一番事业。
不知道自己知道:处于完成了自我实现阶段,能妥善的处理世界和自我的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他们常常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从认知的四个层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发展越局限,而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成功。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认知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可能就难以得到解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认知层次的差异,就像下面这张图,有的人没有读过书,他的认知层次比较低,只能站在地上,被墙画蒙蔽双眼,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有些人读了些书,站得高了些,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是一个脏乱的世界;而少数人读了许多书,他们能够领略到更为美好广阔的世界一样。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