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为什么中医治病强调“先别阴阳”?

头像
张坤
2023-03-09 · 中医师
为什么中医治病强调“先别阴阳”?《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医圣张仲景认为:“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明此者,万病皆指掌矣!在《伤寒论》中十分重要的一句话:“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阴阳盛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可见它在仲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的脉法是以阴阳为辨脉总纲,仲景脉法里面的阴阳内涵很丰富,包括从脉象分阴阳、从诊脉部位分阴阳、从气血营卫分阴阳、从浮沉分阴阳等。 一从脉象分阴阳。仲景书正文第一句就是讲以脉象分阴阳。《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句:“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按照这样区分阴阳,阳盛的脉诊表现就是脉更加的大、浮、数、动、滑,还算顺畅。阴盛的脉诊表现呢?就应该是沉、涩、弱、弦、微更加“盛”?这于理不通。另外,阳虚用这样的脉象界定,也没有道理,因此,绝不是按照脉象分的阴阳,更无法据此判断阴阳的盛衰。 二从诊脉部位分阴阳。这个方法初看起来是最简单直接的。《伤寒论·辨脉法》中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这里明确提示是讲“阴脉”“阳脉”,这不就是脉分阴阳吗!此外还讲“阴脉不足”“阳脉不足”,岂不就是在讲阴阳盛衰的脉?加之原文明确提示,寸口脉微就是阳不足,尺脉弱就是阴不足,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就是以尺寸脉分阴阳,寸脉候阳,尺脉候阴。这就是以寸口脉的尺寸分阴阳。此外,《伤寒论》第12条,讲桂枝汤的脉是“阳浮而阴弱”,这里也是脉以尺寸分阴阳。 按照脉以尺寸分阴阳的方向,阳盛阴虚,就是寸脉实大而尺脉虚小,如此不能发汗,需用下法。《伤寒论》第94条也提示:“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这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但是与具体方证比对就出现了问题,这不符合仲景书中桂枝汤证的脉。桂枝汤证的脉是“阳浮而阴弱”,既然是阳脉浮,那么肯定不是以浮沉分阴阳了,否则怎么会出现阳浮呢?这里就是以尺寸分阴阳。桂枝汤证的“阳浮而阴弱”脉,就是寸脉显著而尺脉弱,这不就是阳盛阴虚吗?“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但桂枝汤属于汗法,这明显提示这个认识方向的错误。 创制“病机脉证图”指导经方临床实战—— 同样按照这个方向,阳虚阴盛,就是寸脉虚小而尺脉实大,如此不能用下法,需用汗法。这样的脉临床相对要少,但也是有的。这类脉象大多见于这些情况,比如下焦水饮、下焦血瘀等下焦的实证。比如大黄牡丹汤证,就是尺脉实大而寸脉相对虚小,但实际应用的都是下法!也就是说,这个方向与临床实际有诸多的严重不符。带着对尺寸分阴阳这个方向的诸多困惑,笔者仍旧在临床中体会和感受,发现其确实难以在临床中指导方向。 三从浮沉分阴阳。从浮沉分阴阳,既是仲景书中的方法,也是《难经》中的方法之一。如此分阴阳,则浮为阳,沉为阴,浮主表,当用汗法,沉主里,当用下法,与“阴阳盛衰诊断大法”中的阳盛用“下法”阴盛用“汗法”完全相反。 仲景书中难明方向,唯有从其他中医经典中寻找。《素问·阴阳别论》曰:“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就是以脉动之去来分阴阳。来盛为阳盛,符合用下法,去盛为阴盛,符合用汗法。来虚用温阳升法,去虚用养阴降法也是符合的。笔者也对这个方向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除非有比较突出的盛衰表现,否则实际上相对难以体会,难以体会的方法就很难复制和传承。因此,这个方法可以参考,但难以作为最直接、快捷的方法。
为什么中医治病强调“先别阴阳”?脉脉
阅读 4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