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里面描述如来藏的时候,实际就是描述空间的。它有三个层次的如来藏,第一个叫空如来藏,第二个叫不空如来藏,第三个叫空不空如来藏。
在这种空间层次里面怎么理解它呢?实际上,所谓空如来藏指的是N维(N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这个时候它没有任何相的呈现,只有到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它才能超越一切中间层次。但是空如来藏的“空”字又包括了所有的存在,所以佛教讲的空性不是没有,而是一切存在都包括在内,只是不执着在任何一种存在的单一形态上。
不空如来藏指的是零维,它指的是“即”——即刻,也就是当下。在每一个当下,在每一个时空的节点,在每一个不占空间体积的质点里面包括宇宙中的所有智慧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宇宙全息律的全息点,它叫不空如来藏。这一点里面包括了万有,包括了一切的存在。空不空如来藏就是N-1维到四维中间的这个层次,它既有空又有不空。空掉三维进入四维,空掉四维进入五维,而在每一个维度里面,每一个质点、每一个当下,它都是既通达N维又通达零维的。
在对整个宇宙空间的描述中,佛学智慧描述得相当完整。
在佛学智慧中对整个空间的描述还牵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无漏。也就是从零维到N维(N趋于无穷大)选择的这个坐标描述体系,它可以堪称无漏。所谓的无漏就是没有任何信息在这个之外了,它包括了所有的信息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另外一个是无量。一个无量是在N维(N趋于无穷大),因为它是一个趋向,趋向无穷大,那么它就是一个无量;另一个无量是在零维,也就是在这一个质点里面包含了无穷多的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这又是一个无量,这两个概念体现了佛教所讲的无量。
而在空间层次的描述里我们知道一维是一条线,二维是一个平面,三维是一个立体。实际上不同维度空间包含的信息量会不一样,它们彼此有一种包容的状态。可是我们人类在观察这个世界时,只观察到一维、二维、三维,也就是我们在我们身外看到的。
那四维在哪儿?四维是投影源,从外面看到的都是三维以下信息,而到第四维,都在我们的内在了。所以,四维、五维、六维一直到N维(N趋于无穷大)全是在我们的内在。从这种不同次第也就是不同维度的投影关系中我们知道,一维里面有无穷多个点,二维里面有无穷多条线,三维里面有无穷多个面,我们知道每多一维,将多出无穷多倍的智慧。
所以佛教对于宇宙的不同维度有大梵天、忉利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这样的描述,也有所谓三十三重天等等。其实这些描述每差一个维度,就相当于人和蚂蚁的差异。所以我们知道在描述十地菩萨的时候就了解了菩萨的层次,每差一个维度的菩萨、差一地的菩萨就相当于人和蚂蚁的智慧差异。
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相对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所谓的描述佛的最高境界,也就是N维(N趋于无穷大)的智慧的呈现和我们三维人所呈现的智慧状态之间的差异。当三维认知把我们限制在一种三维存在状态的时候,它跟N维(N趋于无穷大)相比较是基本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为什么呢?因为三比无穷大等于零,四比无穷大也等于零。五比无穷大还等于零。所以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任何一个有限数比无穷大都等于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概念。这符合《金刚经》里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当我们内在正不断地扫除我们的障碍,超越障碍而实现内在智慧达到无穷大的境界时,这个公式就变成了无穷大比无穷大,无穷大比无穷大在数学上等于一或任意数。这个一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任意数指的是遍周天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所以,真正天人合一指的是什么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会因为我们认知层次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会认为天人合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有限的宇宙空间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其实这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看到的空间全是三维的,三维的宇宙跟我们人的合一只是一个极其狭窄的天人合一的概念。四维、五维、六维一直到N维(N趋于无穷大),整体宇宙和我们整个身体、每个人的存在的这种合一,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种全然整体的多维全息的宇宙观。这种多维全息的宇宙观让我们整体地观察宇宙,看到宇宙中所有信息之间的关联,这才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所以借用这个空间概念来理解无漏、无量、天人合一等,就能够知道佛学的博大精深。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