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林彪及东北野战军的卓越执行力——对职业经理人的启发

头像
吴博文
2022-03-16 · 投资主管

林彪早期生平

1907年12月,出生

1926年11月,从黄埔四期毕业后,被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第73团任见习排长,18岁多未满19岁

1928年1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

1928年4月,任第10师第28团1营营长同年,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

1929年3月,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

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

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林彪是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1949年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1、论干部的个人修养


勤奋—背后是专注

“应该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机会主义和打败仗,常常是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组织准备,工作没有做到家,懒的结果。……什么事都要心中有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勤奋的背后是极度的专注。林彪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交际。与人见面,除了工作,几乎没有话。即使是谈工作,也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不啰嗦,不寒喧,没有跟主题无关的废话。工作一谈完,即陷入沉默,迫使人退出,替他珍惜时间。


摸清上级的意图—向上沟通

“真正认识自己所受领的任务在战役、战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指挥员的大勇建立在革命的最高自觉性和正确理解上级意图的基础上面。”

与上级沟通既不是简单的“惟命是从”,也不是彰显自我的“另辟蹊径”,能否认识自己在全局中的作用是原则。

案例:在东北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至1948年仅收收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城市,相对于攻打锦州,攻打长春是风险最小的。因为,长春距东野总部较近,且解放军在此兵力较多,后勤补给方便,所以,林彪和毛主席也有过多次的沟通,一直想打长春。当中央军委决定要打锦州,电告林彪可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打下锦州就是胜利时,林彪尽管还想打长春,但当认识到毛主席及中央军委决策的正确及重要性后,则坚定不移的予以执行。


调查研究—重复是提高的基础

“不能看作是重复,实际上这不是重复,而是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急中生智的“智”,才有基础。……如果情况不清,就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坐失良机,或者勉强下了决心,一遇风吹草动,听到畏难叫苦和不正确的建议,就容易动摇”

要有个活地图—知全貌而不是单点

“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影……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下,可以比敌人来得快,争取先机……”

对于自己所处的工作领域,要了解全行业的动态,否则不能应对变化。

各方面的问题想透彻—把各种结果的预案都做好

“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 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先胜后战。


善于总结和学习

“每次战斗完毕,6小时以内必须上交初步战斗总结,24小时内必须上交详细经验总结”

复盘必须及时,最好能做到即时,否则大脑对市场情绪瞬间的觉知就会溜掉

按一定规则的复盘是不断积累知觉的过程,需要时间的代价,等待顿悟,等待突破。

对数据细节的知觉敏感性才是真功力,但是枯燥乏味无聊,难以坚持日久,但某天会突破


“胡家窝棚”战斗的故事

辽沈战役打响后,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每天深夜都要进行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上来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包括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司令员林彪对战报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的和尚能使用的汽车要分出大小和类别。每份战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枯燥数据。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人们已经疲惫不堪,指挥所一屋子的人中恐怕只有定下这个规矩的林彪和读电报的参谋会用心留意。

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读着一份某师上报的战斗缴获报告,那是该师的下属部队偶然碰上的一个不大的遭遇战,他们歼灭了一部分敌人,缴获了一些战利品,敌人余部逃走。表面上听起来,这份报告与其他报告并无明显差别,林彪听着听着,突然叫了一声“停”。他眼中一下子闪出光芒,欣喜地问周围的人:“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大家满是睡意的脸上现出茫然,因为像这样的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只是枯燥的数字稍有不同罢了。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那儿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的战斗略高?为什么那儿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的战场略高?为什么那儿俘获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歼敌略高?”

人们还没来得及思索,胸有成竹的林彪已大步走向铺满军用地图的墙壁,用长杆的尖头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野战指挥所就在这儿!”随后,林彪口授命令,全力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股敌人,一定要把它彻底打掉。各部队要迅速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把失去指挥中枢后会变得混乱的几十万敌军切成小块,逐一歼灭。东北野战军统帅部的命令随着无线电波立即发向了各部队……

此时的国民党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还庆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战中幸免于难,准备和自己的另一支部队汇合。刚刚安全脱身的他来不及休息就急忙指令各部队尽快集结,欲回师沈阳大本营或经辽宁的营口港从海上突围撤回关内。可是好景不长,追击而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很快就把他的指挥部团团围住。廖耀湘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脱下将军服,穿上满是油渍的伙夫衣服,由亲信保护,在混乱中择机逃走。但他们钻来钻去跑了好几天,都无法逃脱。因为满山遍野都是解放军战士,不断有人高声喊道:“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用对方指挥官的长相特征编成的一句“顺口溜”,居然有无比巨大的威力。乔装打扮的廖耀湘只好从俘虏群中站出来,沮丧地举手投降,无奈地说:“我就是廖耀湘。”对自己精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被迅速发现、打掉,廖耀湘实在感到不可思议。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做出判断的之后,这位出身黄埔军校又曾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身为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首的指挥官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而胡家窝棚战斗引起了中外军事专家的高度重视,有西方专家称:“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


2、论组织管理原则与技巧


要有个很团结的班子—管理团队思想一致

“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要一致,行动要协调、合拍,要雷厉风行……不互相扯皮,不互相干扰,不抱旁观者的态度。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组织中思想一致是做工作的基础。


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不怕吃苦、勇猛

“好的战斗作风要靠平时养成,要靠实际锻炼,要在紧张、残酷的战斗中才能锻炼出来……已经见识过硬仗、恶仗的场面,有了体会,有了经验,知道怎么打了……”

怕吃苦的组织注定要输。


亲自做政治工作—管理团队思想一致

“要把所有党团员的革命劲头鼓得足足的……通过他们把全连带动起来,通过他们去做政治工作,提高全体指战员的阶级觉悟。……”

不能把思想工作交给他人,要亲自做。


三三制

三个人,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守,一个擅长掩护,以三个人作为一个小组,因为打仗的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对讲机,只能自己独立生存。如果三个人死了一个人,把其他打散的小组再形成一个新的小组

这个发明的要点,是把原来的一个班12个人,改成四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3人,由一个老兵,一个新兵和一个俘虏士兵组成。以前打仗的时候,只能搞密集冲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万一散开了,新兵就会瞎跑乱跑,俘虏士兵很可能就不听指挥,趁机开小差逃跑。三三制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老兵盯两个人,既可以互相支援,又可以确保散开后,不至于有人临阵脱逃,而且在平常的生活中,三个人经常在一起,也容易形成友谊,战场上也会互相救助。

三三制的发明,可不仅仅是解决了冲锋和管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解放军从此以后,不用再担心指挥失控。


对企业的启示:一个成熟的基层队伍应该是包含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来自于公司的老员工,一方面是来自于有冲劲的新员工,还有一方面就是外部空降的员工。

季琦经营酒店的经验总结:“一开始我将三个酒店合成一个酒店,三个酒店的销售一起做,后来我们就逐渐形成了以3作为基本单位来管理业务。这带来了一个好处,首先是人力上省出了一笔钱,然后公司又可以拿着这笔钱雇佣更好的员工,比如原来三个店长,经过这样一调整,就缩成了一个店长。我们三三制这个帐算下来不得了,当时2千个店省出很多的人力成本,这样一个小的组织机构变革,就有这么大的效果。”


老员工有经验可以在业务上给其他同事一些指导,但如果团队都是老员工,那很容易培养一批老油条,企业的效率是下降的;有冲劲的新员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有活力、效率高,跟老员工搭配相得益彰;但如果一个团队只有新员工,虽然执行力很强,但是经验不足,特别是商务谈判层面欠缺技巧,最终业务落地也会受到影响。外部的空降人员对于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企业通过引入来自不同公司的外部员工,可以借鉴和吸收不同公司的文化、制度、工作方式。一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会让企业永葆青春,避免了闭门造车给企业带来的错误性引导。


3、论工作中做决策的思维方法


及时下达决心—如何把握timing

“一般说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把握,就很不错了,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不足的条件……充分发挥指战员的智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来弥补,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

决策中没有十全十美,70%把握就已经很好了,可以下重注,然后在战斗中再调整。


兵力如何分布

“我们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是因为我们有群众条件,可以节约兵力。看情况决定,有时可以用三分之二与三分之一对比。

攻坚——绝不能打急了,必须将情况侦察清楚,兵力集结整齐,火力组织好,形成迂回包围之后再行攻击。 (2)运动战的攻击——迂回部队未到达之前,正面不可攻击,总攻的标准即是迂回部队进到指定地区之后,再实施总攻。将敌人包围起来进行侦察。 (3)敌人退却——追击要快,敌人乱即以乱对付乱,冒险扩张战果,此时不要管阵地之外或阵地之内,都要猛要快。(4)敌人要退而未退——以一部兵力打响抓住敌人,其他部队则包围侦察,组织火力,集结兵力准备妥当了,则攻击消灭之。 为什么到时候即打急了?怕增强工事、怕跑了、怕天黑了(或天亮了)等。对增援可先派部队防御或运动防御以牵制之,或首先消灭援兵,跑了即在追击中消灭之,今天不打明天打。每一攻击都应该准备好了再打,各级指挥员都要了解四快一慢。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因地制宜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同时猛然开火;反对零零碎碎,反对分散火力;----此为“猛打”

敌人发呆发慌时,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去,必须建立猛进敢牺牲的勇气;----此为“猛冲”

对已被冲动的溃乱敌人,应实行猛烈的追击,敢于冒险;各级应不待命令自动的猛追,切不可因胜而骄、而懒散、怕疲劳、而发洋财、休息,这样才免得追到前面去了的部队孤单无力。----此为“猛追”。


林彪及东北野战军的卓越执行力——对职业经理人的启发脉脉
阅读 16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