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陈道明:中年以后,过减配、低耗的生活

头像
刘成刚
2022-04-25 · 运营总监
前段时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热播,为该剧旁白配音的陈道明再次登上微博热搜。 这些年,他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是远离尘嚣,笃定自守,安静低调过生活。 他曾在各种场合谈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人生最好的活法,是甘于寂寞,不拘泥于名利。” 肤浅的人用物质来掩饰自己的空虚,沉着的人用丰盛的内心填补生活的缝隙。 给生活减配,为灵魂松绑,才是下半生最睿智的活法。 物质减配 看过这么一则小故事。 某地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体弱多病的年轻人。 虽然他勤恳耕种,但由于常年生病需要买药,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佛祖可怜他的遭遇,前来渡他。 他问年轻人:“你有什么愿望吗?” 年轻人想了想说: “我一生勤劳,却苦于这具病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治好我的病。”   佛祖听罢,如他所愿,给了他健康的身体。 恢复健康后,年轻人又对佛祖说: “我的病虽然好了,但邻居们都住着敞亮的大房子,我却只能住在漏雨的草棚里,我还希望能有一间大房子。” 佛祖听完觉得合乎情理,便给了年轻人大房子。 有了房子以后,年轻人还想变有钱,佛祖又给了他一座金罗汉。 谁知年轻人继续贪得无厌:“俗话说十八罗汉,我想知道另外十七个金罗汉在哪……” 佛祖听完,愤怒地拂袖而去,还没收了年轻人得到过的一切,他再度回到孱弱赤贫的状态。 这位年轻人可能忘了,最初的时候,他想要的,不过是健康而已。 有时想想,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如此吗? 好了想更好,有了要更多,最终迷失在欲望的森林,茫然四顾,痛苦不堪。 就像亦舒在《印度墨》中写的那样: “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 当我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 如果我们任由欲望掌控,就会总被欲望牵制。 对日子删繁就简,摆脱物欲的束缚,生命才会重回清澈澄明。 陈道明得到参演《围城》的机会后,曾专程去原著作者钱钟书家拜访。 他发现,钱钟书家中除了书籍,没有任何一样电器。 书香的气味,药罐子里噗噗发出的辛辣苦涩的味道,给了陈道明极大的冲击。 看着眼前这位著名学者,安居于狭小的空间,与书香为伴,却自得其乐,他为自己之前的浮躁与浅薄深感惭愧。 从那以后,他不再沾沾自喜,而是谨慎选择自己的工作。 他不因高价片酬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我不买飞机大炮,我又不买航空母舰,我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质量,没有那么多的奢望。” 不工作的时候,他远离尘世,自省自修,醉心手工,闲来弹琴,在自己的内心修篱种菊。 内心富足的人,往往都过得很简单。 弘一法师李叔同前半生风光无限,却在生命后半段布衣草履,一盏青灯也不觉得生活苦涩。 生活越是喧嚣,我们越要持戒而行。 减一分物欲,就多一份清醒,对生活去繁从简,才能修炼出丰盈的内心。 精神低耗 早前在微博看过一个话题:精神内耗的人活得有多累? 有人说,别人表情有异常,就琢磨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 犯了无伤大雅的错,会在心里自责好久,担心不会再得到别人的信任; 明明什么都还没做,却总是觉得很累…… 归根结底,容易精神内耗的人往往自信不足又过于敏感,很多琐碎的小事,都会在心里上演一场大战。 但其实,生活中的你没有那么多观众,我们不快乐的根源,都是因为做得太少,又想得太多。 陈道明在成名之前,有过很长一段跑龙套的经历,那时他人微言轻,受过的委屈并不少。 但他从不往心里去,而是认真研究剧本,耐心打磨演技。 那些遭遇过的轻慢和忽视,反而强大了他的心脏。 等到他真的红了,各种是非也迎面而来,他也更加波澜不惊了: “对于外界的评论,我向来是有心理准备的。 就像天冷了,就加件衣服,天热了,再脱一件,就这么简单。” 生而为人,总有诸多困惑,若是陷在自我的囚笼无休止内耗,只会与想要的生活失之交臂。 真正厉害的人,都把生活调到了“低耗”模式。 他们从不被无谓的情绪缠绕,也不愿意在虚伪的逢迎中消耗自己。 陈道明是公认的不爱参加聚会的人,他曾在杨澜的采访中说: “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感觉很煎熬。 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成人世界最令人疲惫的事,就是置身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 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孙光林因为孤单,一度很想与医生家的儿子苏杭成为朋友。 他混在一群人中间,跟着他们恶作剧,捉弄老师,内心却饱受煎熬。 直到有次,苏杭当着许多同学的面,猛抽他的脸来取乐,他震惊之余才恍然明白,自己为了换取表面的朋友,已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从那时起,孙光林学会了独处: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自我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人在内心虚弱时,才需要混迹圈子,希望得到人脉,或者别人的认可。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得到的依然是轻视与冷漠。 不如把那些觥筹交错的时间,花在自我提升上,当你光芒万丈,你想要的一切也会随之而来。 认识一位前辈,他们公司在业界颇有名气,但他却从不参加各种行业聚会,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内容创作上。 他没有选择刻意合群,但合作机会依旧源源不断地涌向他。 那些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并非是孤僻,而是懂得: 与其追逐表面的热闹,在觥筹交错间迷失自我,不如耐心沉淀,在岁月中打磨自己。 耐心在荒芜的土地上种花,春花烂漫之时,自会有美丽的蝴蝶成群飞来。 ▽ 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30多岁,是在四处乱跑、为人生做了一系列加法之后,做一次减法的重要阶段。” 将需求降至极简模式,以清净心过生活。 物质减配,精神低耗,才能摒弃外界纷扰,寻找到真正的宁静。
陈道明:中年以后,过减配、低耗的生活脉脉
阅读 12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