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机构授信1003亿秒杀捷信、马上,合作渠道248家,这家平台年核销不良贷款36亿
原创: 第一消费金融
据第一消费金融了解,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银消费金融”)核心数据近期被披露:截至2018年末,合作渠道248家,获得金融机构授信1003亿,年核销不良贷款35.7亿……
2018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启动增资计划,拟增资35亿元,即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达43.89亿元,目前该增资计划已经上报监管。
由于增资计划进展缓慢,在前期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对资本消耗较为明显的背景下,中银消费金融资本金的限制使其2018年下半年主动压缩信贷业务规模,因此资产规模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增速随之放缓。
同时,信贷业务规模的压缩使其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占比上升,较大的核销规模也使其拨备计提力度加大,进而导致净利润和盈利指标均明显下滑。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核销不良贷款35.7亿元。2018年末,该公司不良贷款余额11.38亿元,不良率3.15%,当年计提拨备33.78亿元。
目前看来,由于中银消费金融增资尚未获批,资本限制对该公司业务发展、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性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中银消费金融主要业务为向消费者发放以小额、分散为特点的消费贷款,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目前客户群体主要为年龄较低、学历较低、收入中等偏低、非本地户籍、具备刚性消费需求、缺乏消费融资渠道的工薪阶层或自雇人士等次贷人群,贷款期限一般在2年左右,贷款金额平均在5万以内。
从业务收入构成来看,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利息收入,包括向客户定期收取的贷款利息及向商户收取的贴息收入;二是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贷款分期手续费和商户贴息手续费收入。
2018年以来,由于增资扩股进程缓慢,资本金的限制使中银消费金融于2018年下半年主动压缩消费信贷业务规模,营业收入随之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上半年消费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全年来看日均贷款余额较2017年仍呈上升趋势,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均有所增长。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利息收入67.48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4亿元。
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推动业务由传统线下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使得业务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拨备保持充足水平。
在线上,中银消费金融借助互联网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渠道除对接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外,还包括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及BAT等电商平台,逐步提高其在线上的获客能力。
2018年下半年以来,在资本金对业务发展造成限制的背景下,面对互联网金融整治及共债问题爆发,中银消费金融优化线上业务风控,提高线上业务准入标准并对部分渠道进行关停,使得线上规模收缩,预计2019年继续收缩。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上业务贷款余额32.64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30%,笔均贷款金额0.25万元。。
线下,中银消费金融借助区域中心等线下渠道开展传统消费贷款业务,合作渠道主要包括中国银行及各类负责推荐客户的中介服务机构。线下商户类贷款业务商业合作伙伴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家装卖场、3C销售机构、房屋租赁机构等,商户负责前端的客户推荐和代理申请。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设有27个一级区域中心,部分区域中心的经营范围扩大到地级市及部分市辖县乡;在职员工926人。
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下业务贷款余额328.15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7.97%,其中新易贷和乐享贷分别占79.78%和19.53%
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共拥有合作渠道(包括外部获客渠道及商户)248家。
由于股东背景给力,中银消费金融并不缺钱。截至2018年末,中银消费金融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达1003.01亿元,当年新增授信额度294.8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727.7亿元,秒杀捷信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