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生活在山林中的老虎,常以猛兽的面貌出现,让人们谈虎色变。然而,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勇士们无不以被称作“虎士”为荣。
自古以来,“虎贲”是勇士的称号,而“虎符”,则是兵权的象征。
据史籍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可见早在商周之际,“虎贲”已成为勇士的代称。
自汉高祖起,古代帝王常以“真龙天子”自居。龙虎相合则威力无穷,故历史上每位帝王,都希望拥有更多的“虎将”“虎士”,辅助自己建立伟业。出于这种需求,皇帝的寝门都绘有虎像,称为“虎门”,作为守卫天子的禁军,当然也要以虎为名。
汉代的禁军司令,名为虎贲中郎将,其部下则依次名为左仆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虎贲中郎、虎贲侍郎、虎贲郎中、节从虎贲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乘势而起,南征北伐。他手下有虎贲二将,一个是许褚,另一个是典韦。许褚勇猛如虎,而性格又比较木讷,所以在军中有“虎痴”之称。他们麾下的虎贲军,士兵皆称“虎士”,乃是曹军王牌中的王牌。曹操好几次脱险,都是靠这支“特种部队”的保护。
而以“虎符”象征军权,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虎符”是调动军队的兵符,因其形态似虎,故称“虎符”。留存至今的“虎符”多以青铜、金、玉等制造。最有名的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杜虎符”、秦始皇时期的“阳陵虎符”等。
“虎符”的虎身上都刻有文字,制作完成后劈为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符由君王掌握,左半符交给将帅。君王若调动军队,就派人带上右符至军中,与将帅的左符验合,验合后将帅才能调动军队,展开军事行动。
古代用“虎符”调兵最有名的故事,是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救赵国,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魏王的右符,与朱亥至军中击杀魏军将领晋鄙,得到另一半“虎符”。随后指挥8万精兵向秦军发起攻击,遂解邯郸之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