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里无可争议的霸主,难以有其他产品可以撼动它的地位。
然而,许多人应该都记得,其实早在微信出来之前,小米的雷军就曾推出过一款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产品——米聊。
米聊
后来的微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米聊的设计和做法。
然而,为什么横空出世的“米聊”,最终却输给了后来者微信了呢?
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行者“米聊”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雷军的主导下,小米就一直尝试做一个新型的互联网社交通讯产品。
对于错过互联网发展第一波浪潮的雷军来说,借助这个产品重拾梦想似乎也讲得通。
但是在互联网社交通讯产品方面,国内早就已经有手机QQ、飞信等多个领导型产品抢占各个市场。
如果小米公司研发的新产品不具有革命性,在QQ等强大对手面前,就没有存活的可能。
2010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叫做Kik的即时通讯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与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建立基于真实身份的通信方式,同时还打通SNS(社交网络服务)。
当时中国移动的飞信日趋式微,而SNS还处于狂欢,这为困局中的米聊提供了一条出路。
雷军在2010年7月27日发微博说:
“ 腾讯已经成就了一代霸业,马化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但强大如罗马帝国、强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关键点在腾讯会因为什么原因、会在什么时候衰落,这值得我们大家琢磨!这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
2010年12月,小米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先是Android版,继而是iPhone版,雷军将它命名为“米聊”。
雷军曾有名言: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显然米聊就站在了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的风口之上,不知道当时雷军是否认为米聊是顺势颠覆腾讯的机会?
雷军
根据米聊官方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底启动内测,米聊自上线半年以来,注册用户达到了200万,这一数据的公布表明用户对米聊的使用率正在不断地提高。
并且截止到2011年6月,米聊已经覆盖了Android、iPhone、Symbian等系统平台,正在向跨平台方向发展。
Kik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直接与联系人建立连接,通过流量通道完成短信聊天的一款功能特别简单的手机软件,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就是不能发送照片和附件。
尽管有这一缺陷,Kik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仅上线15天就吸引了100万的使用者。
看到这个商机的人并不在少数,除了小米之外,飞信、开心网和盛大等也在研发中国版的Kik。
但是简单的复制并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正确方向,雷军觉得米聊应该在模仿Kik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把米聊定位成一种闲聊工具,倘若米聊变成了像短信一样的软件,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时候的米聊需要转型,国内的短信资讯费比国外低,并且国内还有飞信这种产品,倘若再有纯工具性质的手机通讯产品,就很难在国内拥有较高的活跃度了。
所以,在这种思想下,米聊就开始不断地进行元素丰富化,以此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停留时间。比如微博上的广播、名片、对讲机、语音群聊以及图片分享等功能。
在雷军看来,国内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中,将会呈现用户ID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腾讯QQ的ID;二是手机通讯录ID;三是新浪发起的微博ID。
在移动互联网中,手机通讯录ID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米聊实际上就是通过手机通讯录的关系来建立米聊ID,之后再围绕这个ID来捆绑更多的社交产品。
米聊
基于不断完善的思想,米聊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类似于“Facebook”的存在。
然而马化腾的危机意识并不比雷军差。
雷军或许并不知道,在米聊上线的同时,中国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的王者腾讯公司,也已经在广州研发本部张小龙的带领下,秘密开发一个叫做“微信”的产品了。
2011年1月对雷军来说应该是一场噩梦,腾讯推出了重磅炸弹“微信”,同样与米聊站在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的风口上,微信这只猪的快速“起飞”直接导致了米聊的坠落。
微信依靠6亿QQ用户的成熟关系链,仅用1年时间就获得1亿用户,将米聊远远地甩在身后。
2011年8月7日,距离小米手机发布还有 9 天,雷军发了一条微博:
“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2012年5月,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米聊输给腾讯微信是情理之中的,创业型公司能在与腾讯正面竞争中生存下来已经创造了奇迹。
在后续的上十年时间里,腾讯的微信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
微信不仅接连打败了小米的米聊、中国移动的飞信等竞争对手,就连自己同公司的友军“腾讯QQ”,也被它远远地甩在身后。
截止2021年5月份,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微信的月活人数已经达到了12亿人之多。
目前,整个中国的总人口,大概为14亿左右。而微信的月活人数则已经达到了12亿之多;也就是说,在全中国,除了不会玩微信的老人和不能玩微信的小孩,几乎人手一个微信。
微信
此时此刻,米聊对战微信,可以说是完败,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2021年2月19日中午12时,小米公司旗下社交应用米聊正式停止服务。
米聊曾在1月20日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变动将停止米聊的服务。
从2月1日12时起,米聊停止账号注册、消息收发,2月19日12时起,停止米聊登录,并关闭服务器,届时及以后将无法登录和使用米聊。
至此,这款有近11年历史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正式谢幕。
令人唏嘘的是,米聊曾经是微信的最大竞争对手,如今的境遇,却已经是天差地别。
为何会失败?
米聊被关闭是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里一个很可惜的事情,主要是因为米聊是很多人的青春。
当许多用户看到米聊关闭的消息时,纷纷都说爷青结。的确也是如此!米聊的诞生比微信还要早,用户群比微信开始的还要早,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实在是令人可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先出世的米聊,最后却输给了后来者微信了呢?
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既有内部主观原因,也有外部客观原因。
其一,内部主观原因是,雷军和小米根本就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米聊上面。
雷军曾经把苹果和微软、谷歌、摩托罗拉三家的手机做了一个对比,他发现,苹果手机完全兼备了其他三家手机的优势。
可以说,每一款手机都有它做得很成功的地方,或许其中某款手机也有苹果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综合起来看的话,苹果手机却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几款手机。
对此,雷军从苹果手机上得出的结论就是:想要成功创办一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就要做到软件、硬件和互联网三种资源的高度匹配。
雷军
因此,雷军就向自己的团队提出了新的理念,他说,小米要涉足硬件、操作系统和互联网三个层面。
硬件则是品质过硬的小米手机,操作系统则是小米手机的MIUI系统,软件则是雷军于2010年推出的“米聊”产品。
这也是雷军一直以来宣传的“铁人三项”。
在他看来,只有这三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小米手机才能做到最好。
但是,在雷军的潜意识里面,他始终认为,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硬件>系统>软件。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雷军将主要的精力一直都放在了小米手机上面,其次是MIUI系统;而至于属于“软件”性质的米聊,雷军则一直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而腾讯则不同,由于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一直以来都是腾讯的主营业务,所以在微信的研发和推广上面,它们当然是花费了主要精力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其二,外部客观原因则是,马化腾和腾讯在互联网社交领域实力太过强大。
腾讯起家的产品是著名的腾讯QQ,而在2011年的时候,腾讯QQ就已经拥有了多达6亿左右的用户,在当时而言,是名副其实是的社交霸主。
当微信被张小龙团队研发出来后,腾讯便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了微信的推广和运营上面。
腾讯
首先,微信通过QQ引流, 壮大了其用户的基本盘。
微信刚出来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腾讯为了扶持微信,便将大量的QQ用户引流到了微信里面,成为了微信的新用户。
当时,QQ和微信完全是互通的,大量的QQ用户,在微信的强势宣传下,纷纷一键注册了微信号。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QQ导流到微信的新用户,仅仅一年时间,就已经达到1亿之多,将雷军的米聊远远地甩在身后。
其次,微信大量地吸引中年人加入,打造自己的特色。
当时大多数社交软件,比如QQ,其主要用户人群为年轻人,中老年人很少使用。微信看到了这一市场,便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了大批的中老年人使用。
比如,为了方便老年人注册,微信放弃了以前QQ注册需要到网页进行申请的繁琐做法,直接采用手机号一键注册。
再比如,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微信采用了各种简洁的设计,让老年人能够一目了然,迅速地学会操作微信。
最后,通过中老年用户形成完整的社交圈闭环。
当大量的中老年人被吸引使用微信的时候,与他们有紧密关系的年轻人,比如子女,晚辈,下属等等,为了方便联系,也不得不开始使用微信了。
通过年轻人到中老年人,再又到年轻人的正向循环,微信也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圈。
当微信占领了生活圈之后,又通过其强大的优势,逐渐进攻工作圈,学习圈。直到如今,微信已经无孔不入,全面触及中国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微信
内部主观原因加上外部客观原因,导致后来者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地甩开了先行者米聊,直到后来差距越来越大,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总结
米聊其实是比微信先推出来的,但是由于雷军的不重视,再加上腾讯的社交实力过于强大,这位先行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后来者微信所超越。
如今的微信已经稳稳地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社交通讯行业的霸主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试想一下,当时如果雷军能够凭借米聊占据一席之地的话,现在的行业现状,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