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尘曦猎头 (ID:chenxi_lietou)
转载请联系授权 (微信ID:StKane2017)
本文共有4300字
如果感觉文章长
那是因为有内涵
离职率,是每一家企业,在做人才盘点和员工管理时,都会涉及到的一个指标,也是每个HR都会关注的数据。
在离职率中,新员工的离职,尤其是不到1年就离职的员工,一定会被各家企业格外重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新人的频繁离职,对员工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
- 新人本身就不稳定,自己离职很可能带动另外一人也跟着离职;
- 导致出现断层,老员工持续变老,而新人因为一直轮换,始终成长不起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企业很难持发展。
公司一旦出现断层,失去了活力,想有更深的发展几乎不可能~
如果有的HR做过离职员工数据分析,会发现主流的离职原因有3个:
- 个人发展空间;
- 家庭需求变化;
- 公司与住所的距离因素。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员工不会告诉HR、老板和公司的原因其实是另外3个:
- 领导太LOW,接受不了;
- 钱不到位,公司没有“诚意”;
- 融不进团队,不认可企业文化。
而入职不同时间的员工,离职理由也不一样。
有不少公司并非没有意识到,员工离职时未必会吐露真言,然而,亡羊补牢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如果不能剖析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再加以改进,企业离消失也只有一步之遥。
目录简介
- 员工的期望值落差
- 不同时间段离职的原因
- 公司所犯的错误
- 招聘中最容易疏忽的事
- 部门领导是怎么想的
- 只需3步,让员工融入团队
“01.员工的期望值落差”
入职不到1年就离职,归根究底是员工的期望值落差。
一旦熬过了一年,员工早就适应了环境了,对期望值的落差也没那强烈。
期望值落差最常见的情况包括三种:
- 入职前和入职后的说法不一致;
- 岗位和工作被美化了;
- 自身对工作的定位不清晰。
一、前后不一
最引人反感的话题是薪资:
入职前,说好的薪资是10000,入职后才发现,哦,原来其中的2000是绩效工资,即基本工资8000,加0~2000的绩效工资。
也许有的HR会说:
“工资基本上都是底薪+绩效的呀,再加上他也没细问,怪不得我们。”
候选人不问,难道这就是理由?
既然对方不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么就当没发生过,先让人进来,完成招聘指标再说~
估摸着这才是很多HR的心理活动。
二、 美化岗位
现如今的招聘市场大家都很明白,既不是买方市场也不是买方市场,要招到一个合适的人实在太难了~
为了在同行中突显优势,美化岗位已经成为了“日常操作”。
既然美化了岗位,那自然要面对,员工入职后发现不如心中所想所带来的落差感。
三、定位不清晰
有些求职者,个人对工作定位的不清晰,也会导致期望值落差。
这种情况比较多发生在应届生身上,他们一开始不太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
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长辈推荐、学长推荐、网络宣传,别人说这个岗位好,那自己就来试试,这个公司网上评价不错,我就想进去~
心理学上,将此称之为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因此,入职后发现,别人所谓的好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适应的环境自己不一定能适应。
“02.不同时间段离职的原因”
以为熬过了期望值落差,员工就能安心工作了?
显然不会~
让我们来了解下,员工在10年间,想要离职的原因都有哪些:
网络上,有一个著名的136离职定律,分别与HR、直属上级、企业文化、职业晋升和发展平台相关。
工入职第一天,如果之前的宣传和实际工作内容不一样,再加上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如果没有良好的对接,那员工“闪人”的可能性极高。
新员入职一周内,如果HR没有进行情况追踪及关怀工作,再加上压抑的氛围,会让新员工感觉,“怎么连个说话人都没有”,孤独感+无助感,促成员工离职也是在意料之中~
至于入职半年内离职的,多半是被外界的高薪优环境所诱惑。
马云对员工离职有句经典名言:
钱没给到位,心受委屈了。
据某权威机构实地采访数名人员真正原因,比例如下:
其中,对薪酬福利不满意的占52.1%;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模式的占51.4%。
由此可见,薪资、领导和文化才是导致员工的主要原因。
“03.公司所犯的错误”
通过上述的数据,我们能知道,企业新人流失率高的第一个方面,是HR所导致的,而第二个层面,则是用人部门。
一个部门是否和谐,能否将新人快速融入,是很关键的一点。
即便HR领进门,工作还是跟着团队走。
不仅仅是部门领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新员工能否融入这个集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部门内部不团结,毋庸置疑,新人一来肯定不适应。
还有些老员工,会喜欢打听新员工的薪酬福利,如果超出预计,难免会有些“酸言酸语”,这样的负面情绪传播,怎么能让新员工安心工作?
还有则是工作适应度,随着工作精细化,每个人都成为了螺丝钉,要想熟悉工作内容,1年的时间已经绰绰有余~
明知道自己没发展,不论是工作还是薪酬福利,那为何还要浪费自己本就不多的时间?
“04.招聘中最容易疏忽的事”
本质上,员工如果入职没多久就离职,负责招聘的HR一定负有责任,在面试阶段,没有挖掘到候选人的真实需求,更没有识别到候选人潜在价值观:
一、薪酬匹配
除了前文说的,薪资前后不一致,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候选人告诉我们:
薪酬低了要另谋他就,或者之前还在等另一家公司的offer,他们的薪资待遇更丰厚~
这种时候,HR是最郁闷的,明明谈薪的时候都好好的,候选区也没嫌工资低啊,怎么突然告诉自己是这个原因?
其实并非是面试时,谈的薪资不嫌低,而是候选人当时未必有更好的选择,又或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而被迫的屈就进来~
一旦度过“经济危机”,候选人就会开始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薪资期望。
因此,如果候选人的期望薪资明显高于企业开出的薪酬预算,但是候选人仍然接受,HR就应该谨慎对待,候选人是否是把企业仅仅当一个过渡期呢?
二、管理风格
在招聘过程中,候选人是否和用人部门的管理风格相匹配,是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
根据性格色彩理论,我们知道人可以分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热情、强势、理性及和平的性格特征。
因此,有的领导比较强势,倾向下属都跟着他的思路走;有的领导比较包容,希望下属能有主见而非“闷葫芦”。
如果忽略了管理风格的问题,一旦员工进来发现他和上级格格不入,离职就是板上钉钉~
不仅如此,团队氛围也值得注意。
有的团队年轻氛围活跃、有的团队氛围比较沉稳,员工个人风格与团队差异太大,就容易被孤立落单。
所以,为什么有时候HR明明觉得不错的候选人,在用人部门这一关却过不了,原因就在于此。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在阿里的面试中,就有一个“闻味道”的环节~
有的企业强调纪律和严谨,而有的则喜欢天天“打鸡血”。
因此,一个喜欢钻研技术的候选人,极有可能更适合前一类的公司,如果你让他天天“喊口号”,也实在是难为人家了~
因此, 为了考察候选人,HR可以采用“情景面试法”,假设一个场景,来观察候选人会采取怎样的举措,以此来反应候选人是否符合企业的文化价值观。
四、职位方向
除了应届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外,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想跨行的候选人也不再少数。
比如之前是做销售的,现在要做运营、做市场。
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行到另一个行业后可重复使用的能力。
话虽如此,并非所有的候选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自我差异”的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当二者出现差异后,你会通过获得一个你渴望的东西来弥补。
有的时候,候选人厌烦了当下的岗位工资,他觉得另一份职业更适合他,于是就想换那个工作来尝试~
然而等真正工作后,才发现和自己所预期的不一样,随后提出离职的人不在少数。
面对这种跨行跳槽的人,HR在面试时要格外的注意,势必将所有的顾虑和即将面临的工作任务,与候选人一一解析。
这并非是刁难,而是为彼此都好。
“05.部门领导是怎么想的”
在新员工是否能融入团队中,部门领导的作用功不可没。
HR因为本身岗位考虑,更为关注人员稳定、留存,然而部门领导却未必......
即使嘴上上口口声声要关注员工,降低离职率,但实际行为和心态却是这样的:
“既然他想走,那就没必要去管他是怎么想的了。”
“比人都能做,就他不能走,就他特殊?就是心怀不满、态度有问题,本来就不适合这个工作,早走早好。”
“离职又如何,让HR再招一个顶上就完事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部门领导在人员离职这个事情上的态度、重视及行为模式与HR不太一样,如果指望他们也关注每一个员工的离职问题,本身就很难实现。
“06.只需3步,让员工融入团队”
在部门领导层面,作为HR的确很难把控,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基于人力资源领域,帮助员工融入团队。
一、建立半结构化的入职手续
半结构化入职手续,是指将入职办理一项一项的列出来,并依照章程安排入职。
更为重要的是,站在入职者的角度,细化企业的入职程序,让企业在员工入职时,就增强归属感、消除陌生感。
分享一个入职办理流程,希望能有所启发:
- 入职前两天,由人力资源部发出短信,温馨提醒入职者办理入职的时间及需要携带的物件;
- 入职当天,由人力资源部安排HR(最好是面试的那位)负责对接,办理入职手续;
- 手续办理完成后,HR引领新员工前往各部门完成相互之间的认识,同时完成企业内部环境及外部关键设施的介绍;
- 引荐完成后,由用人部门对接,为新员工介绍团队及近期工作安排;
- 午餐时间,由之前的HR和用人部门的对接员工陪同新入职员工就餐。
二、试用期跟进
不同的时间点要给与不同的关注,并提前设置好对应岗位的试用期考核指标,便于员工入职后有方向,有目标。
如果新员工表现优秀,可以考虑提前转正,让他觉得自己被“优待”~
试用期3个月的跟进过程:
- 入职7天,人力资源部沟通以关心为主;
- 入职30天和60天,与用人部门就考评结果进行工作沟通,并提出改进计划;
- 入职90天,转正考核,让部门领导来鼓励。
三、培训与考核
入职3天内:新员工入职培训;
入职90天内:进行公司组织架构、公司未来规划、公司产品知识、岗位技能等相关培训;
入职第90天:对试用期转正评估。
写在最后: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其实和婚姻很像:
- 60后打死都不离婚,60后一份工作要干一辈子;
- 70后吵死都不离婚,70后一份工作要干半辈子;
- 80后心凉透要离婚,80后一份工作要干好几年;
- 90后受委屈要离婚,90后一份工作能干两三年;
- 95后离不离婚看心情,95后一份工作干多久,也要看心情。
从60后到95后离职率逐渐上升,员工离职,已经成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这并非是企业给自己找离职率高的理由。
员工离职,往小了说,是某个环节没有做好,但其实根本问题,还是企业的管理出了问题!
与其抱怨这届的员工不够敬业、太儿戏,还不如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让自己成为员工舍不得离开的那家企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