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战略管理有两个核心思想,一个是以客户为中心,一个是目标为导向。这是我们制定战略时需要牢牢记住的。
01以客户为中心
几乎每个企业都宣称自己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第一,但是往往可能就是挂在墙上的一个口号而已。那么,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呢?
我认为,以客户为中心,要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就是在任何客户界面都要保持敬畏之心,让我们的服务超出客户预期。
举个例子。在华为时,我曾经带过一批法国的客户来中国参观拜访,去见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的老大。当时有一个客户是个女士,她突然跟我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带名片,会不会显得没有礼貌呀?
我说,没有关系,你把资料给我,我帮你搞掂。当时,我是凌晨6点在香港得知这个信息的,下午2点到深圳酒店的时候,我就交给了这位女士两盒精美的名片,名片上有法文也有英文,当时那位女士就震惊到了。
可能我过去6个月的服务,都没有当时那一刻带给她的感受深刻。
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讲,这并不难。因为这是一个标准的流程,以前也经常发生同样的事情。而且,当天早上6点发起需求,下午2点拿到名片,对于中国的供应链来讲,这一点都不难。
那么,难在哪里呢?难在我们把不确定的事情做成了一个标准的服务流程。
其实这件事可以响应一句话——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质上,我们就是坚持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的任何需求。
第二,我们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怎么讲呢?
我们有个客户,是给高铁站提供安防解决方案的。2013年的时候,他们要想给客户提供一个方案,至少得一个月。一个月才搞出一个方案,这怎么能留住客户呢?
后来,我们给他们做了一个大的变革,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他们马上就能拿出3个方案来,给到客户,然后再基于进一步的沟通进行调整。
这是什么?这是在管理体系上构建能力,客户要什么我就有什么。
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他们的组织系统是按产品线组建部门,进行改革后,他们是按客户进行划分的,分成交通行业,教育行业等等,针对不同的行业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响应客户需求。
第三,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以客户为中心,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不可动摇的旗帜。
2010年,华为一个很有名的副总裁,是负责欧洲业务的,当时欧洲业务做得很好,任总很满意,这位副总裁回来做报告。报告做得非常精美。然而,在报告会上,画风突变,任总把他狠狠骂了一顿,整整骂了10分钟。
任总干脆更直截了当地下指令:“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不要为了迎接领导,像疯子一样,从上到下地忙着做胶片……不要以为领导喜欢你就升官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战斗力是会削弱的。”
在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总进一步指出:
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坚决淘汰那些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客户的干部。前者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后者是牟取个人私利的奴オ。各级干部要有境界,下属屁股对着你,自己可能不舒服,但必须善待他们。
华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明文严禁讨好上司,就连机场接送领导也禁止。任总说:“客户才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应该把时间力气放在客户身上,在华为只有客户才享有专车接送的待遇!”
任总说过,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所以,以客户为中心,必须落实到文化价值观上,才能持久隽永。
第四,就是在战略上以客户为中心。
华为的战略管理里有一个核心关键字是:战略机会点。
在座很多都是创始人,想一想你当时为什么做创业呢?是不是你找到了一个机会,你看到了一个机会,然后想抓住它,对不对?
而机会的核心,就是客户需求。
那么,为什么在战略上要以客户为中心?因为机会是客户给的。
理解一下这句话,机会不是我们找到的,而是客户给我们的。我们找到了,如果客户不给,你还是没有机会。
有一家做得很好的低压电器公司的副董事长,他听了两次我的课。一次,他跟我说,老师,你的理念我听明白了,你其实是以利他之心行利己之事。你看起来是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你的目的还是要拿到这个机会,你还是利己的。
这句话其实很对,因为不利己的话难道是慈善机构吗?但是,如果你只想着利己,这个事情就做不大。
那么,这里的利他指的是什么?我把它翻译成:理解市场和理解客户的能力。在战略上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去发现我们未来的战略机会点在哪里。
02以目标为导向
华为战略管理的第二个核心思想:以目标为导向。
什么叫做以目标为导向?
华为的绩效考核不是仅仅考核业绩,还要考核你的目标。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假设今年我们是做到1.2亿的收入,那么这个收入都是你洞察和把握出来的机会所贡献的,而不是你靠运气,天上掉下来的。
没有机会支撑的目标都是吹牛皮。
对于华为来讲,目标定下来后,不管是要做3个亿还是5个亿,如果你讲不清楚是有哪些机会贡献的,通通都不认。
再讲一个逻辑,华为的产品跟销售的协同是非常高效的。
华为战略管理有一个很强的逻辑,即使华为的产品研发要符合战略的目标。任总甚至在公司内部发文强调说:要学会在非战略目标上,拒绝客户的需求,专心致志地做好一款产品。
华为的创新全部都是以客户为中心。要保障研发的资源都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谁是导入者?
一定是销售。因为一线的销售最了解客户需求,所以整个产品的创新、研发,是围绕着销售、围绕着客户进行的。
所以华为强烈的抑制创新的冲动,创新是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还有,在销售策略上,华为是严厉地逼迫我们的销售去卖新产品。
这就是以目标为导向。
我见过很多很多的客户,销售新产品本身很合理,但是新产品对于销售来讲往往是最难销售的,而大部分公司都是以业绩为考核的,老产品更容易出业绩,当然卖老产品,不卖新产品。
这几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
但是华为最精英的销售,往往都是卖新产品,而且也许你是把新产品送出去的,比如无线。2002年,华为无线的总裁(后来做了华为终端的销售总裁)把无线产品送出去,送得越多的销售奖金越多,这就叫以目标为考核。
所以,目标是保障战略能执行落地的核心。
那么,目标是什么?
我们把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目标制定”,第二层次叫“目标分解”,第三个层次叫“目标的实现路径”,这几乎也是年度战略规划的所有内容了。
其中最难的是目标制定。目标的制定分为两种,一种是业绩目标,比如最典型的销售收入、利润、应收账、现金流等等。
第二种是非业绩目标。比如说,渠道的覆盖,产品的开发,客户的突破等等。当然,行业不同,业务不同,甚至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它的目标都会不同。
我之前有个客户,是做药业的。这个客户的组织架构是按区域划分的,一个是华北区,一个是华南区。
华南区已经是成熟区,业务都比较成熟了。而华北区是新开拓的区域。
但是,华北区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很多策略方法都是复制华南区的,当然考核指标也一样,比如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人均利润等等。
这么做,对吗?
错,而且错得非常离谱。
虽然这是两个平行的销售区域,华南区是成熟的区域,它用销售额、利润、人均效率、市场份额这些指标是很合理的,但华北区是新开拓区域,如果也这样做,就是错得离谱了。
我们要回到当时华北区的战略场景。当时,由于地方人事的变动,造成整个华北地区的医院的利益链条都断掉了。
所以,这给药业公司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拓展整体华北市场。他们的团队要快速建立渠道,覆盖市场。
如果按照销售额、利润的方式去考核,他们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就是抓大医院,快速建立渠道,然后把药卖进去。只要卖出越多,赚的钱就越多。
但是,你要想想,这个是有时间窗口的,可能就两年。这个时候,你应该覆盖更多的医院,把渠道建立起来。
因为,一旦你没抓住,被其他的药业公司攻破了,那你以后就很难进去了。
所以,这个时候压根就不应该搞销售额和利润,这个时候就应该亏钱。那么,要考核什么?要考核的是华北所有三甲医院的的覆盖率,迅速铺人,迅速占领市场,然后是干嘛?建立渠道。
战略目标不同,考核指标是不同的。
两个平行的区域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它的战略目标的重点是不同的。一个是要占领市场,要看销售额,要看利润,要的是一个商业成功的结果。
一个是发展初期,这个时候要的是渠道的覆盖,渠道突破,渠道的占有,这是早期的商业成功的核心要素。
其实,年度战略规划的内容里 ,在我的经验和理解中,非业绩目标的制定是最难的,非常考验一个人对机会、对市场、对竞争的洞察。
综上所述,以客户为中心,必须做到在任何客户界面都要保持敬畏之心,并且保证我们的组织管理体系、文化和价值观、战略都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不仅要强烈抑制创新的冲动,还要在销售策略上严厉地逼迫销售去卖新产品,同时还要学会在非战略目标上,拒绝客户的需求。这就是华为战略管理的两大核心思想。
高维学堂
我读过的所有讲华为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最简洁,但却又是最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