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的时候要不要哄?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纠结的问题。不哄吧心疼,哄了又怕宠坏孩子。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孩子年龄不同,哭的性质不同,我们的处理方法也应该要有所区别。盲目地哄或不哄,都可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下面我们分情况来看一下。
0-1岁放心地哄
有一阵子,网上特别流行“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孩子一哭我们就马上抱他,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哭的方式来控制大人,达到他的目的。
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完全是无稽之谈了。
首先,0-1岁的宝宝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通俗来讲就是,他还不知道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没有“你是你,我是我”的概念。
在宝宝的眼里,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没有区别。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读懂“别人”的意图,更不会用自己的哭声来控制“别人”。
其次,0-1岁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宝宝哭大多是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饿了、困了、不舒服了,也会因为疼痛和恐惧而哭,比如打预防针。
所以宝宝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回应他的需求。饿了就喂他奶,无聊了就陪他玩,累了就哄他睡觉。一旦宝宝的需求被满足了,他们就不会继续哭了。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哭必应”的养育方式使得宝宝在内心建立起一种“有需求就会被回应”的模式,这会让他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爱的。
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在未来的岁月里帮助他更好地发展自己,包括探索、学习,养成自信、乐观、独立的性格,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等。
所以1岁前的宝宝哭的话,你就放心大胆地哄吧,宝宝不会被惯坏的。
1-3岁聪明地哄
很多妈妈会发现,宝宝1、2岁的时候特别倔,总爱和大人唱反调,让他干点什么他就偏不听,整天把“不要”挂在嘴边。
这其实是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了。他在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并通过反抗来宣示自己的主权。
那么这个阶段孩子哭了,我们能不能哄呢?小样妈的建议是,可以哄,但要讲方法。我们可以安慰孩子,但是尽量不要用“讨好、贿赂”的方式。给大家分享2个方法。
【方法1】允许孩子哭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就是对孩子说“不哭、不哭”,然后想办法把孩子给哄高兴。从性格和情商培养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不好的。
孩子需要体验难过的感受,才能学会标记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味地阻止孩子哭,只会让他觉得“难过”是不好的,哭是难为情的。这样等他再出现难过的情绪时,他就不知道该怎么了,要么自责,学会压抑情绪,要么躲起来偷偷的哭。
真的为孩子好,我们就该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在他想哭的时候,陪在他身边。
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哭下去,因为眼泪是最好的解压神器,会把孩子的负面情绪都带走。等他哭完了,哭舒服了,心情就会好起来。
【方法2】 用开心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分心,只要找些好玩的、有趣的事吸引孩子,他就会很快忘掉刚才发生了什么,破涕为笑。
所以在保健医院,经常能看到前一秒还在哇哇大哭的孩子,后一秒已经在津津有味地吃棒棒糖或者看动画片了。
虽然转移注意力这招很有效,不过用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不能孩子一哭,就马上想办法吸引他,那样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怎么处理情绪了。
建议可以让孩子哭一小会儿,用语言和他共情,“打针有点疼,所以你哭了对不对。难过的时候可以哭,不过现在是不是已经不怎么疼啦,和妈妈玩个游戏好不好?”
先接纳孩子的难过和眼泪,帮他说出此刻的情绪,然后再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开心的事情上,对孩子的情商培养会更有利。
3岁以后别再哄了
假如孩子已经超过3岁了,哭的时候就不建议再去哄他,否则会有很多不利影响。
首先,这个年龄的孩子心智已经不再是小婴儿的状态了。他们是聪明的观察者,如果发现哭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们就会很有韧性地哭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次,这个年龄是情商和性格培养的关键期。哭不仅是他排解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更是他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及培养勇气的好机会。这个时候再把他当小宝宝一样哄,孩子的情绪智力就没办法好好发展了。
那么孩子哭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孩子的哭是哪种性质的。
一种是有目的的哭,比如你不给他买玩具,他就哭给你看。这个时候,孩子是理智的,不管哭得多厉害,只要你答应他的条件,他就能马上停下来不哭。
另一种是情绪失控的哭。孩子因为难过、害怕、受挫等原因而哭,一时半会儿哄不好的那种。
虽然在很多大人眼里,这种哭闹是任性的表现,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是很无辜的。
由于他们大脑中负责自控、思考的部分要到25岁时才能发育完全,所以一旦他们陷在强烈的情绪中时,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的。
他们不是不听话,而是真的做不到,这和前面那种有目的的哭是完全不同的。
对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哭,我们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当孩子有目的地哭时,我们要做的是“共情+建立规则”。
比如他哭着要买玩具,我们可以说,
“你很喜欢那个玩具对吗,妈妈也希望你能拥有那个玩具(这是理解、共情),
但是我们家的规则是,提要求要好好说,不可以发脾气(这是明确规则)。
我会在这里陪你,等你哭完了,冷静了,我们一起回家。等你下次好好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再买玩具(这是给孩子下次好好表现的机会,但要说到做到,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买玩具)。
坚持按上面的方法做,不仅不会破坏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对待孩子情绪失控的哭,我们要做的是“共情+鼓励+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玩游戏输了,觉得很沮丧,忍不住哭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安慰孩子,和他共情,“输了比赛,你觉得难过,还有点生气对吗?”
但一定不能只有共情,那样的话,孩子就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循环里,没有办法通过挫折成长了。
共情后的下一步,是等孩子情绪平复后鼓励他,“游戏输了很正常,不代表你不好,有时候这是运气的问题,还有的时候,这是幸运女神在偷偷告诉你成功的秘诀。”
接着,就是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办法,这一步是真正帮孩子成长,学习积极面对困难的关键。
如果孩子是跑步比赛输了,我们可以找个视频,看看专业的运动员是怎么跑的,通过调整跑步的姿势来取得进步。
如果孩子不会交朋友,我们可以用玩过家家的方式来练习怎么打招呼,怎么加入游戏,然后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处。
和用糖果、玩具哄孩子相比,哭泣时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以及自己真实的变化和进步,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需要的礼物。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