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出行的智能工厂即将面世,对于松果出行的理解又到了一个重要时点。毫无疑问,松果出行接下来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期「蓝驰对话」邀请松果出行创始人兼CEO 翟光龙,一起重新认知松果出行。
图:松果出行创始人兼CEO 翟光龙
蓝驰创投:翟总好,欢迎来到「蓝驰对话」,跟蓝驰的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翟光龙:大家好,我是松果出行CEO翟光龙。松果出行是一家面向中国县域城市,运营共享电单车的企业。
1
蓝驰创投:2017年创立松果出行的时候,你为什么选择电单车和县域市场?
翟光龙:电单车对现在的中国老百姓来讲都不陌生。过去20年,中国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是自行车或者摩托车。现在,电单车成功地替换了它们。
电单车是中国老百姓非常自然的一个选择,它最后成为一个Market Winner。从品类的生命力上来讲,它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中国的县域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太发达,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作为的地方。
图:松果电单车“风火轮”车型
蓝驰创投:把共享出行「做重」是松果的一个特色,为什么这么选择?
翟光龙:大部分的出行企业都是平台的思维,也就是说供需两端最好自己都不做,或者想做,但精力最主要还是在平台的交易效率、匹配效率上,这是传统互联网公司的做法。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么做不行,所以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在供给侧。松果遵循的是交通产业逻辑,而不是互联网流量逻辑。把业务「做重」,是我们一个非常主动的选择,也是跟其他公司非常大的不同。
蓝驰创投:企业的发展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这个选择的正确性是什么?如何让团队同样相信它的正确性?
翟光龙:这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在反复沟通,为什么我们的选择跟别人不太一样?
我们每一分钱的收入都是车帮我们赚回来的。车长什么样子?车的寿命多长?健康度如何?耐久性是什么样子……这些就会成为影响收入规模、收入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看到这些因素,就很难想象会「做轻」,会自然而然地在车上花更多的精力、时间。把业务的内在本质想清楚之后,「做重」还是「做轻」,就是一个相对容易的选择。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在内部做沟通,大部分同学很快能理解。
图:松果电单车9.0车型
蓝驰创投:在大众的认知中,松果是一家出行公司或者电单车公司,你如何看待这种认知?
翟光龙:公司内部和外部对赛道的看法还是有蛮大差异的。外部,大家都会认为我们是共享电单车细分领域。我们自己大概在三年前就明确了,松果是一家交通科技公司。
第一个关键词是交通。我们不是一家出行公司,也不是一家电单车公司,而是一家交通公司。电单车本身是一个产品,出行本身是用户的一种行为,交通则是一种生态或社会体系,这三个词本质不同。选择不同的词,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对自己的业务以及使命的定义。
第二个关键词是科技。我们一直说,松果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不仅仅做所谓的互联网平台、APP,还做「车」,涉及硬件、软件、集成电路……把我们定义成一家「科技公司」更合适。
未来,松果业务的外延会从共享电单车慢慢推广到其他产品体系,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一些筹备和规划,我们的科技内涵也会更丰富,用新的科技模块、科技力量去更好地推动交通。
2
蓝驰创投:蓝驰会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变化越大,机会越大。交通科技赛道未来会有哪些变化,会带来哪些机会?
翟光龙:我觉得这个观点肯定是非常正确的。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每隔10年就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革命,范式革命往往是由科技的力量带来的。
众所周知,上一个10年,随着手机越来越普及,自然而然从PC互联网转到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在大众认知基础上,创业者或者企业家需要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多个关键模块的科技集中成熟之后,移动互联网产业才开始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生态系统、开发语言、运营商和无线网络的提供商、传感器、陀螺仪、海底光纤……这些不同维度的科技集中成熟时,移动互联网就来了。
在交通科技领域,我们看到四方面技术的成熟。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我们现在用的电池已达到每公斤大概200瓦时,甚至达到260~280。第二,电机传输效率越来越高。第三,传感器技术的升级。第四,人工智能在四轮车、两轮车上产生的数据叠加算法,能给交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交通的硬件、软件、电池、数据等模块的科技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些科技集中成熟后,交通产业到了一个「奇点」。到达「奇点」后,交通产业就会发生「范式革命」。
图:松果合规专员摆放车辆
创立松果的时候,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奇点」,现在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奇点」,尤其去年新能源车的一路上扬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无论是四轮车、两轮车,还是其他交通工具,都在范式革命的大背景下。
蓝驰创投:交通科技行业的「奇点」来临时,松果有哪些优势?
翟光龙: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知层。交通的供给资源永远是受限的,从事交通产业一定要有稀缺性的认知和意识。
比如北京的四环某条道路,10年前是10车道,10年后还是10 车道,每天高峰时间是早上8点、下午6点。
电商零售的供给弹性偏大,如果今年橘子很畅销,今年我供不上货,明年我就能供起来。但交通不一样,路修好了就修好了,不可能把路拆了重新修,能够通车的速度也是有限的,交通行业有非常强的资源限制性。
我们在考虑所有事情的时候,首先得把资源限制性考虑进去,首先得有这样的一个认知。我们看重的是我们对产业的认知跟别人到底有哪些认知差。
我一直觉得做企业本质上来讲,首先比拼的其实是认知差。什么叫认知差?别人觉得不值得做,你觉得值得做;别人觉得应该3月做,你觉得应该12月做;别人觉得应该是花一点精力做,你觉得应该花很大精力做……这就是认知差。
我们在2017年入场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疯掉”了。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2017年是共享单车行业由盛转衰的时间点,当时大家都在往外走,只有我们一家逆方向走。这就是认知差。逆向而行,需要非常强大的心力,要同时说服内部和外部。
认知差的建立取决于很多前置条件,是不是看得足够多,是不是想得足够深,是不是在这个产业里面跑得足够久。我们一开始就定位于交通产业,对产业的认知理解积累的时间会更长一点。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优势,认知差优势。
因为有了认知差,所以才知道如何选择,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重」,哪些事情可以「做轻」。基于认知差,把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难的事情先做扎实。
松果成立只有4年时间,但我们花了3年时间夯实供应链、工厂、研发体系、数据系统、质量体系等,建设「跟时间做朋友」的能力体系。这是松果的第二个优势。
蓝驰创投:有什么方法可以持续保持认知差?
翟光龙:本质上来讲,我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差,带着一群人做产品或服务,去服务更大的一群人。
当我们慢慢过渡到工业互联网、交通科技,运营模式跟传统的消费互联有很大的区别。消费互联是短链条的。在消费互联,做的产品行不行,用户买不买单,可能一个礼拜就看出来了。
投资一个工厂,不是我们这个产业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不是自己投工厂,不像做汽车,大家都投工厂。创始人要让企业保持长期的认知优势,首先要与公司内部达成认知统一,让公司内部认知对齐。
当整个公司体系保持认识差,好处在于这个体系已经不是依靠一个大脑了。很多时候,创始人看的是未来几年或者10年,现实的反馈、内部的反馈能帮助创始人判断、验证未来的看法,能够让创始人获得更多的行业「体感」。
其次,创始人要不断积累横向和纵向的视角。为了把松果整个逻辑想清楚,我大概跑了30多个国家,看看全球各地的主流交通工具和规模。在做松果之前,大家都认为电单车是正确的模式,但是为什么是正确的?很多人并不清楚。当时选择这个品类,我不会用简单的思维去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亲自跑了30多个国家去观察。
产业发展是有时间差的,有一些产业,欧美比我们领先。创始人要不断积累横向的视角,当看得足够多,想得也足够多,就能有更全局的视角,就能判断在全球那么多情况里,中国发生的情况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意义。
同时,创始人要有纵向的视角。我们选择把电单车「做重」,是因为我们看到在中国过去20年内,跟其他交通类的产品PK,包括自行车,电单车最后成为市场赢家。这是老百姓的自发行为,是老百姓“投票”投出来的。
图:松果车站
当积累了横向的认知,知道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其他城市发生了什么,又积累了纵向的认知,知道中国过去30-50年发生了什么,一横一纵结合起来,可以把很多问题想得更清楚、更明白。
3
蓝驰创投:松果这几年的积累,未来会以哪些新的形式和大家见面?
翟光龙:供应链是松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大概从松果刚成立一年左右,我就开始琢磨松果的工业基础到底该怎么去搭建。当时想得还是很清楚的,我们觉得通过外包的方式应该做不长久。三年前,我们开始集中论证要不要自建工厂,如何搭建以后的研发体系、质量体系。
现在,我们初步建成智能工厂,在合肥设立1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据我们了解,在合肥的松果智能工厂应该是全球第一家电动两轮车智能工厂。我们也期望,有朝一日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重塑中国电动两轮车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大部分的车厂在车出来之后,工作就结束了。我们的车出来之后,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还有后面的使用寿命,要不断地运行。
对我们来讲,它不只是一个生产和制造过程,更重要的是生产制造过程加运营过程,而且运营的时间长度会更长。全产业链端到端数据系统,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过去3年的打造,松果的工业基础形成四个模块:电动两轮车智能自动化整装工厂、共享两轮车正向研发体系、全产业链端到端数据系统、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蓝驰创投:为什么这个时间节点会提出松果是一家“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交通科技公司”?
翟光龙:目前这个阶段,松果的业务版图有了新的组成,我们已经有落地的、显性的成果了,更有身临其境的体感。“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产业思维方式,理解我们所在的业务的结构。
为什么之前我们体感上没有那么明显?因为各家公司用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供应链,都是社会化的东西,都没有自己的基础。顶多是有些意识早了一点,或者说对实际运营里的一些需求认识得比别人更深刻,反映在车辆研发或者产品设计上,仅此而已。
图:松果巾帼力量
蓝驰创投:蓝驰创投是松果出行的多轮连续投资方,蓝驰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翟光龙:我们交流碰撞的机会比较多,大事小事聊得都挺多的。在这个过程中,Jui(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Terry(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比较开放,他们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认知上的互补特别有助于松果的成长。
蓝驰创投:蓝驰创投选择不被定义,敢为人先的创业者,你如何看待「不被定义,敢为人先」?
翟光龙: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很伟大,但绝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很伟大。从我的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做的工作,如果100年前他没有做,100年后的今天也不会有人做,他提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他就是典型的「不被定义,敢为人先」。
「不被定义,敢为人先」核心在于认知的提升。松果的使命是“构建更智慧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全球所有人的移动能力”。我们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偏产业的原子创新需要很长时间,要有信心、有耐心。
理想汽车:迎接爆品时代的到来|蓝驰对话
水滴创始人沈鹏:不自我设限,创造更大价值 | 蓝驰对话
蓝芯科技高勇:为「新一代移动机器人」装上眼睛 | 蓝驰对话
青云科技黄允松:9年坚持一件事 | 蓝驰对话
善诊吴竑兴:数字技术打通“预防、干预、支付”闭环 | 蓝驰对话
可以科技杨健勃:机器人的下个时代属于颠覆者 | 蓝驰对话
云柚货运完成数千万美元融资,第四代物流从自营推向开放 | 蓝驰对话
PPIO边缘云姚欣:关注正在发生的,更要看到未来会发生的|蓝驰对话
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安芯网盾坚持做难而有价值的事|蓝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