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元老左方去世,他90位战友去了哪?
原创 旺喜

《南方周末》主要创办者左方。(图/网)
【前言】
2021年11月3日,《南方周末》创立者之一左方去世。回顾他个人的新闻生涯和他90位传媒战友的后续经历,能在相当程度上看出中国近三四十年信息传播曲线的峰谷。
【正文】
丁希凌
1984年,《南方日报》社长丁希凌力排众议,要办一张与党报不同的报纸,总编辑不愿派人办报,他就去找“被打入冷宫”的左方------在政治上已经“靠边站”的人。丁希凌将《南方周末》视为“《南方日报》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同年10月,《南方日报》副总编刘陶找到左方,说报社要办一份周六出刊的周末报,要他任三人筹备小组的组长,另两人是陈兆川、陈秋舫。左方则提出要先和社长丁希凌聊一聊,而此次谈话重新开启了他的后半生。丁希凌向左方解释了要办周末报的初衷,“我们的党报不缺乏正面、典型报道的经验,但是缺乏办生动活泼的版面的经验。我出国考察,看见外国报纸都是一大叠,这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表现。而我们的报纸只有4个版面,从1版到4版让读者每个字都读,这不是好现象。”所以《南方周末》可以看作《南方日报》的延伸和补充,至于为什么选用左方,则是因为他这个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干”。左方受命后提出了两个条件,“不要一揽子给我配人,要先定版后定人员名单;允许我先提我要的人”。丁希凌当即同意,随后左方组建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编辑部。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正式诞生。
张琮
参与创办并主管《南方周末》,“那时,南京创办了个《南京周末》,我们在一次会上就确定了创办一个《南方周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关振东
《南方周末》第1任主编(1984年到1987年)。调到广州市政协后,1986年2月创办《共鸣》。广州文史研究馆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创办《文史纵横》。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亦曾为长子关健创办《南方都市报》出谋划策。为将南方周末推向市场,在1984年夏天,关振东曾与《白云集锦》主编李毅刚合办“消夏文艺晚会”,请来了韦唯等全国影视歌星计划连演十场。头几场在友谊剧院演出,结果全场爆满,当时遍布广州街头的“音乐茶座”一下子全空了。这些茶座老板联手找到友谊剧院威胁,剧院迫于无奈要求关振东退场。后来只好改去市文化宫演完剩余的七八场。尽管此次合作盈利“李毅刚拿60%,南方周末拿40%”,但在头一年,南方周末的员工并没有奖金拿。那时,南方周末没有自己的财政权,“10元以上都要南方日报财务主任批准”。第二年,南方周末与当时的全运会筹备办合作,帮忙办杂志,拉广告,左方从中为报社揽得十万元广告费。为吸引广告客户,南方周末还征集广告语,“一下子就把几十家企业的广告搞掂了”。曾深入民心的“要将牙病防,洁银帮你忙”的广告语,便是从南方周末的活动中脱颖而出。实际上,在当年,南方周末的员工或比其它媒体都累。1985年暑假,南方周末给全国各地学生免费赠阅一个月的《南方周末》,由此打开“无缝隙发行”,连西藏的学生都参与了这次活动。因当时南方周末尚无法开通邮政发行,突增的数十万的邮件寄收,堵瘫了广州市邮局的邮车。南方周末被迫为此“买单”,整整一个多月,员工们拖家带口到邮局帮忙盖邮戳。在张向春的记忆中,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稍有空闲,关振东便带着南方周末的一群员工到莲花山、白云山游玩。“那时候很崇拜他,觉得他很有才能。”张向春感觉关振东“非常完美,学术让人很服,却又几乎和什么人都谈得来”。关振东经常下排字车间,与车间大姐拉家常也拉得热乎,“叫他‘关总’我们是叫不出来的,大家都叫他‘老关’”。
赖海晏
《南方周末》第2任主编(1987年-1991年)。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执行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秦牧研究会副会长。他说,《南方周末》必须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剖,必须贴近老百姓的心,必须让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反腐倡廉的稿更应是重头稿。约到了杂文家曾彦修、舒展、邵燕祥、牧惠等的稿件,他认为,一,宽松的舆论环境、文化学术环境和工作环境,能激活人的智慧。《南方周末》报人有个融洽、民主的好传统、大家干得很开心。开心,自然活干得好。二,《南方周末》的创办是当时报业的一种改革尝试。当时要改掉的,无非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某些模式,致力于营造“特色”。这同解放前党办的报纸强调为百姓说法、强调民主的传统有承传关系。但是当时已是开放改革时期,更需创新。三,《南方周末》的创办和发展是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在这个集体工作过的人,一个又一个都献出过自己的心血,而且许多新闻界、文艺界人士,特别是广东的新闻界、文艺界的资深人士都为它献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给予了具体的支持。如今思之,我的心怀感激。四,既是探索,必有曲折。但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坚持为百姓说话,让老百姓了解真实,开启心智,增加福祉,报纸就会受到欢迎。1988年10月21日,南周第一张彩色印刷的报纸面世。
李孟昱
《南方周末》第3任主编。《南方日报》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大常委。1992年,南周每期发行量超75万份。1993年,南周每期发行量超100万份。1993年11月26日头版刊出《袭警案》作者刘玉顺(笔名于洋)写的《我的检讨》,深刻忏悔虚构新闻作品的恶劣行径,编辑部全体人员进行历时2个半月的学习整顿。从4版扩到8版。
左方
《南方周末》第4任主编。1983年11月上旬受命筹办《南方周末》,任筹备小组组长。1984年2月《南方周末》创刊,左方以文艺部副主任身份主持日常编务。后任副主编、主编,1994年退休;1994年至1998年返聘,协助江艺平工作。在从事新闻工作36年后,左方于1998年从《南方周末》主编职位彻底退休。左方有个精神导师黄文俞,是1987年广州新闻出版局局长。从创刊号开始,《南方周末》就以“内容抓人”为版面头条选取原则。创刊号时的头版头条是“黄宗英下海”,二条是“邓小平视察珠海”。“在当时,按党报规矩这是要排头条的。”左方认为,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是打破了《真理报》的模式,而关振东为此打开了局面。左方回忆,起初,《南方周末》的头版头条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及作家、画家一类的题材。报社很多老同志对此不赞成。“顶不住,压力好大。”面对责问,关振东曾私下对左方说,“我站出来说不行,可你还是要坚持顶住。”
“经过14个日日夜夜的工作,第一期试刊拿出来了,报名是长长的:《南方日报》星期六刊,一版头条文章是省电视台台长关于反精神污染的访问记,版面是夜班部版面编辑梁维岳下夜班后帮忙设计的。试版出来后社内一片批评声浪,认为办成了一张‘小南方日报’。我带着试刊到珠影创作组向几位朋友征求意见,祈海批评报名过长,不利于销售,建议改为《南方周末》。后经丁希凌和张琮批准报名才正式确定下来,并由美术室郑先梅用鲁迅集字设计成现在的报头。社内的批评舆论给我们5个人思想上很大的压力,这时张琮、关振东多次到办公室来,指导我们研究一个版的定位、小栏目的设置、主要文章的选题,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帮助明确办报思想。我们办报方针用语’南方特色周末色彩‘就是由著名散文家秦牧在会上提出来的;两位领导还请来小报’白云集锦‘的主编李毅刚来给我们当参谋,又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拿出了第二期试版,这期试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评报栏上一贴出来就得到了报社同仁热烈的喝彩声,都说《南方日报》出生了个漂亮的小姑娘。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依时出生了,对开4版,每份定价4分。从筹办到创刊,还不到3个月时间。出版前一天丁希凌问我你估计在报摊上能卖多少,我的估计是1万份左右,丁希凌果断地说:’通知印报厂印7千份,第一期报纸就卖剩不好,要出现洛阳纸贵。‘出报的当天,市内媒介都刊登了《南方周末》创刊的消息,下午张琮、关振东就领着我们这群人乘车巡视市内报摊,所印报纸不到一天全部售完,果然是洛阳纸贵。”编辑陈微尘对陈菊红说:“如果稿子编不好,左方会二话不说就撤,如果备稿还是不好,他接着撤。实在没稿,你就从12楼跳下去!”
左方说:“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我们还会再相聚 。"" 我的一生充满波折,退休前的最后十年,组织将我安排在南周工作,这是我最大的幸运。我甘愿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南周,但到头来,我从南周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要多。"" 我想,中国要实现现代文明是漫长的,要靠两个东西,一个是经济的发展,一个是靠民主素质的提高------就是启蒙。这个启蒙是双向的,不仅要对老百姓进行启蒙,而且要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回归。所以在我主持南周的十几年里,一直将启蒙作为办报灵魂。"" 中国今天要重新走上现代社会,必须要做两个事,一个就是要延续五四运动这个科学和民主的启蒙,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素质,第二个就是要发展经济,成为强国。这就是我在资料室冷藏的七年,读了大概有几千本书,思考的结果。"" 如要评价南周,它的意义是突破真理报模式的潜规则,为中国新闻挤出了自由空间。我评介自己,三分文人七分匪气,儒释道都有一点,七分是匪气,打江山的都是有匪气。谁升了官,我就不跟他接触,我就是这样的人。打破真理报的潜规则,也是我叛逆性格决定的。"我后来跟黄文俞讲,南周办报方针第一条就是你讲的‘有可以不讲的真话,但不讲假话。’第二条是‘新闻主攻、副刊主守’。我说第三条是我讲的,先做瓶后酿酒,瓶是新闻形式、酒是新闻自由。我说办报的最高境界是从容。我说这四条,有三条是从你那里学过来。黄文俞三两个月后就去世了,当时他听了很高兴。这是南方周末的几个精神奠基,也是它的第二次办报追求。"
左方道:“南周一直伴随改革开放,为它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这是启蒙的核心思想。所以我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南周应作为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桥梁,它应是双向的,它应将知识分子思想的精髓,包括科学和民主思想,通过报纸的日常报道普及到民众,同时将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心态传达到知识分子中间。"“南周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认稿不认人,认报不认钱。不仅我主持南周工作的时候如此,我当时还宣布,我退休之后,这两条原则不能改,改了我就不承认是南周的人,和南周就没关系了。" 我把报人的最高境界归纳为‘从容不迫’。从容不迫意味着宠辱不惊,既不因为你的报道符合某种外在的利益和需要而欣喜,也不因为它似乎触犯了这些而觉得怎么样,其实这些才反而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可以留给历史的。我的自传《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主要讲了南周的经历。”“南周出事是破坏既得利益者与意识形态的真理报模式,南方周末能死里逃生是因为改革派官员保护我们。”
左方讲:“大多数官员是这样的:当你触犯这种规则的时候,他因为有这种职务行为要批评你、通报你,但是他们作为读者身份的时候,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喜欢我们报纸的。实际上处理我们报纸的那个邹启宇副部长,他处理完,专门在春节给我们拜年。他跟我讲,他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在阅览室看报,所有的报纸都是没有人碰过的、干干净净的,只有南方周末翻的很惨。他说所有的人见面都讲你们广东出了一张南方周末,他感到自豪。所以,不要看成我们跟政府对立、跟官员对立,没这回事。中宣部副部长徐心华和徐光春,他们说报纸办得不错,每期他们都带回去,家里人很喜欢看。”
左方称:“我记得钱钢问我,南方周末有一天刀往谁头上砍去?我说大刀向权贵资本主义头上砍去。因为这个东西已经开始露头了,官倒之后接下来就是圈地运动。我觉得这个是未来中国发展最大的阻力。十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但没有遏制,反而会更疯狂,变成一个社会大问题了,这是必然的。南方周末先磨剑,如果真的有一天剑磨出来的话,南方周末的刀有一天举起来的话,就是要向权贵资本主义头上砍去。中国最危险的就是权贵资产阶级。”陈菊红说:“左方睿智果断。”
1995年,这个年头是南周的第一个分水岭。此前它是一家以刊登文摘稿件及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之后渐渐有了些大特写和纪实文学类生猛的稿件。第一个时代属左方时代,发展期。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周的精神基调。
游雁凌
《南方周末》第5任主编。《南方日报》社副总经理。陆丰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核电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广东核电节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核电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从文化娱乐报向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转型,是由游雁凌发起策动并逐步实现的。1994年9月16日,李孟昱代表《南方日报》编委会宣布:游雁凌正式主持《南方周末》全面工作。左方旅游3月回后就退休了。1994年12月13日,经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批准,《南方日报》编委会正式任命游雁凌为《南方周末》第5任主编。游雁凌准备大干一番,继续革新,更上层楼。然而,泰极否来,连遭意外,屡受打击,先因醉酒遇劫匪被抢被打,祸不单行,再患重度肝炎回深圳住院2月。李孟昱让已退休的左方回来临时代理工作,左、游两人意见开始相左交恶,当年“李孟昱-左方-游雁凌的铁三角”不复存在,失宠的游雁凌极不情愿地黯然离开。其中内情后来从游雁凌出版的回忆录《我在南方周末的日子》中才恍然大悟。1996年3月5日,《南方日报》下文,免去游雁凌主编职务。1997年4月25日上午9点20分,游雁凌离开了《南方日报》,告别了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也告别了他已从业18年的新闻生涯。此时,他站立在报社大门口,向着采编大楼和大楼前那银色的“火凤凰”社徽雕塑,深深躹了一躬,抬头时已是泪眼纵横……陈菊红说:“游雁凌精明能干。”
第二个时代是游雁凌时代,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100万份,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真正影响力。
江艺平
《南方周末》第6任主编(因“张君案”报道被撤职)。1995年秋,南方日报社委,因社委会分工,与左方等人一起为《南方周末》工作。1996年,《南方周末》主编。2000年1月,卸任主编。2006年11月,《南方日报》副总编。2008年12月3日被调离南方都市报,主管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新闻研究所,开始在《南方周末》开设不定期专栏《故人如故》。2013年,退休。1996年,从8版扩到16版。1997年2月21日,报头首次采用黑色纪念邓小平逝世。1998年元旦特刊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推动薪酬改革,让新闻价值得到更切实对应的金钱体现。陈菊红说:“江艺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温和,亲切而纯净的,具有桃李不言的诱惑力。”
余刘文说:“江艺平非常有才华,她和丈夫用文言文探讨国学问题,其文采和思想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但是她很低调,无为而治,每一个编辑记者都可以和她当面讨论稿件得失,甚至忙的时候她可以去当编辑的校对。”李玉霄说:“出电梯时,江艺平肯定主动让别人出去;在楼道里与江艺平面对面走过来,距离四五米的时候,就会发现,她肯定有一个细微的‘让’的动作。”左方说:“1994年我就退休了,但江艺平接手时提出‘要左方陪我跨世纪’,所以我返聘回来协助江艺平工作,直到1998 年才完全退出。在江艺平手上,《南方周末》才真正地开花结果。”
第三个时代乃江艺平时代,鼎盛期。时间为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1999年全盛期发行量为130万份。南周成为南方报业甚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
黄晖
《南方周末》第7任主编。《南方日报》副总编时兼任南周主编。2003年3月5日,24版巨献:《朱镕基》,头版还刊出了“南方周末一群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给朱总理的一封信。2003年4月10日,南周出版1000期特刊。走到这一天用了19年零58天。头版《千期献辞》:南国春雨落尽/千周已逝/几代心力/乃见文字万千/洋洋大观/文人心怀书生意气/谁不念洛神飞袂曲水流觞/然国脉民瘼江湖庙堂/艰难跋涉只为了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一份理想/一个新闻人共同的使命与方向/我们来而复往/今天或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微笑/对这个国家/依然充满梦想。
李庆余
《南方周末》第8任主编。他说,“《南方周末》的灵魂是什么呢?就是‘讲真话,报实情’。讲真话,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讲真话的度,首先体现在发表的时机上,还体现在讲到什么层面上,还体现在内外有别上,还体现在既要敢讲又要注意降低风险上,有禁必止,绝对不能违反宣传纪律,凡是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不能报道不能说的,都坚决不端到版面上。报实情,一是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比例要大体平衡,二是负面报道要争取正面效应,三是负面报道正面做。”
向熹
《南方周末》第9任主编。《mangazine.名牌》主编。
张志光
《南方周末》1987年副主编。早期负责南周的广告,几乎所有广告均为其一人拉来。他有一批铁杆的客户,全靠喝酒建立起来的感情,因为酒喝得太多,以致掉了不少牙齿,谭军波常没大没小地与他开玩笑说他喝酒是“无耻下流”。
余达
《南方周末》1987年副主编。
张志光
《南方周末》1987年副主编。
关瑞湘
主持《南方周末》的“彩色广场”栏目。后移居美国,但通过网络每期都读南周。
陈兆川
《南方周末》三人筹备小组组员。
彭伊娜
《南方周末》创立者之一。烈士澎湃的孙女。深圳报业集团。
陈菊红
1995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2003年赴哈佛大学任尼曼访问学者。2006年,《南风窗》杂志总编。2007年,腾讯网。2016年9月,不再兼任腾讯网总编。2021年4月,腾讯的企业发展事业群旗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
孙保罗
在《南方周末》时办公桌对面坐的是陈菊红,后来两人成了夫妻。《南方周末》记者。腾讯公司战略顾问。复星集团战略顾问。微景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OffRoad乐队主唱。陈菊红说:“孙保罗来南周前因报道了贵州省的负面新闻,被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现已因贪污受贿入狱)列为‘不受贵州欢迎’的人。孙保罗在采访一个造假全国劳模事件回来的途中也翻了车,那是山路,左边是深沟,右边是悬崖。由于捆了安全带,他没有伤到什么,坐在后排的两个人撞得头破血流。那时候,他已经娶了我。但这事他回到广州以后才告诉我,他说,车是翻到了左边,要是翻到右边,你就没有老公了。”
朱德付
1991年,《南方周末》记者。筹创《京华时报》。筹办《中国周刊》。阿里巴巴。《淘宝天下》。《天下网商》。雅虎中国。
谭军波
1987年12月至1996年10月,《南方周末》。《南方工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省方都报刊投递公司。广东省南方报刊发行总公司。《京华时报》。《东莞日报》。《东莞时报》。大粤网东莞站。
郭国松
《南方周末》第1个聘用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周刊》。《法治周末》。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为调查列车上的不法行为被列车员毒打一顿。陈菊红说:“郭国松很瘦一个人,夹着个公文包,像个干部似的,外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写过的大案要案不在少数,经历的生命危险也可以说上半夜。”
谭庭浩
《南方周末》记者。南方日报出版社。
赵牧(真名张抒)
1996年从《南方周末》辞职。搜狐博客总监。2020年9月29日,在运动场上活动因心梗猝死。
曹西弘
《南方周末》“消费广场”版编辑。21CN。丁家桥镇农村教育壹基金。陈菊红说:“曹西弘的加盟,使‘消费广场’从简单的消费服务变成了后来的消费维权,在业内有了很大的影响。他工作之勤奋,在南周数一数二,我经常看到他下班后穿着背心去篮球场打一阵篮球,然后回来吃个盒饭再干活。当然他打球纯粹是为了锻炼身体,本报曾参加集团篮球赛,不慎将其列为队员,只见他手和脚向着不同方式运动着,彼此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还未杀敌,先踩伤了自己同事的脚。”
李戎
《南方周末》编辑。《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
李甬
《南方周末》编辑。《环球企业家》。网易。
杨福
《南方周末》编辑。《环球企业家》。
李多钰
《南方周末》文化部。《新京报》。《TimeOut》。现代传播集团。《渝州服务导报》。《GEO视界》。《名汇》。
李益伦
《南方周末》副主编。《时代潮人》社长。广东硬笔书协副主席。南方书画院院长。广东新闻书画院副院长。
杨海鹏
《南方周末》记者。《外滩画报》创始人、副主编。创办《新周报》。《财经》华东新闻中心主任。陈菊红说:“杨海鹏受温岭黑帮多次威胁。”
方三文
《南方周末》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编委。网易副总编。雪球创始人、董事长。
沈灏(又称沈颢)
《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编委。南方日报出版社。《城市画报》执行副主编。《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2015年12月,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因强迫交易罪被判处罚金人民币948.5万元,总裁沈灏判有期徒刑4年,处罚金6万元。1999年南周元旦特刊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余刘文
《南方周末》记者。创办《外滩画报》。广州百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众力健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新示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998年1月9日,南周头版头条刊发深度报道《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披露当时已让昆明人人自危的孙小果恶行。作者余刘文,据他透露,稿件见报当天,孙小果的父母就打来电话威胁他:你一个《南方周末》的小记者算得了什么?我一月之内叫你进监狱!”在1998年5月南周内部刊物《马后炮》上,余刘文说:“ 我被告知,孙小果的同伙尚有七八十人漏网,不知所踪。这条消息很快在市公安刑侦支队得到证实。我当夜没法入眠,满脑子是孙小果那帮漏网“兄弟”,他们隐匿何处?也许就在身边。昆明的同学说昆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白天小平管,夜晚小果管’。就这样到了12点,突然电话铃声大作,简直要命,这个电话接不接?也许对方就在楼下。我最后还是麻着胆子把话筒摘起来,甚至连台词也想好了,只要对方威胁,我就说‘你们这下真正把新闻做大了’,结果电话里传来娇滴滴的一声------‘先生,要不要服务?’”陈菊红说:“余刘文自己拿着简历找上门来的。他个子不高,非常谦虚,见了我喊我一声老师弄得我挺不好意思。但就是这个人来了没多久就扳倒了昆明恶霸孙小果。搞得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怕孙小果的弟兄杀上门来,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不在。而余刘文本人也从此患上了选择性耳聋的毛病,不愿意听见的东西绝对听不见。”
鄢烈山
《南方周末》评论员、编委。鄢烈山说:“谢非同志的谋士及谢非同志显然是有‘地方主义’的。这样的‘地方主义’多一些,更利于改革开放氛围的形成,不是吗?我以前忽略了这点,否认广东主政者对南周的支持,是因为,老一辈广东报人基本退出社会舞台了,我到广东时,南周已长成大树,有了较抗风险的条件;而主粤者李、张、汪,他们萧规曹随没打压南方报业,也没出现要他们出面求请的停刊风波之类全局性大事。我读了《黎子流:鱼骨天线的拆留关乎‘半开放’还是‘真开放’》后,感觉广东的改革开放,包括广东人可看香港电视这种信息获取的渠道拓展,是上世纪老一辈中共党内‘开明派’当权干部和改革派人士带来的‘改革红利’。他们体察民意,顺应民心,在政治权衡之后,做出了扩大有限开放的决策。从邓小平、胡耀邦到习仲勋、任仲夷、林若、谢非,到吴南生、厉有为,到黎子流、袁庚,各层级一批官员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才有了官民良性互动的改革开放。他们确是南周成长期的‘政治后台’嘛!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上世纪的‘改革红利’,包括南周和南方报业的存在。今后我们还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赢得‘改革红利’吗?”
方迎忠
《南方周末》记者。《广州日报》摄影部负责人。《成都商报》摄影部主任。《Across穿越》图片总监。《南方人物周刊》摄影总监。广州一休公关顾问有限公司。陈菊红说:“采访烟台海难时,方迎忠打电话给江艺平讲他采访不下去了,从没见过这么多苹果,也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死。江艺平称他在电话那头哭了。方迎忠的办公桌以乱著称,基本上是一座小山。你跟他要图片,他就说,我有,但要找。你急,说看你这里这么乱,什么时候找到。他就说,乱不怕,你们千万别动,谁一动,我东西就找不着了。所以当你看到那小山不见了,那猫在小山后面的平头也不见了,叫人半天愣回不过神来。”
李玉霄
《南方周末》记者。创办《外滩画报》。《东方早报》特稿部主任。《瞭望东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主笔。腾讯网特级专家、新闻中心总监,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在1998年实习期间,李玉霄遇到从菜市场回来的江艺平,江拎着菜告诉他,南周决定吸收他进记者队伍,1999年,李正式加入南周。李印象最深的是对焦作录像厅的报道:”焦作的一个录像厅在放黄色录像时将卷闸门锁上了,结果由于暖气燃烧失火,74人全部被活活烧死。事故发生后清理现场,一开门,呼啦啦一大堆烧焦了的人骨头向门口扑倒而来。这些人是在找出路。这种失火,人是可以跑出来的,但是因为是在放黄色录像,所以老板只有锁门,结果没有人活下来。死者中大部分为民工,所以我的采访就从录像厅转移到民工工地上了。我给一些民工扛行李,到工棚里陪他们聊天,了解了民工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一面。一些刚到城市打工的民工,由于没有住处,只有花两块钱去看录像,还可以在里面睡觉。我发现这个录像厅用的椅子时当地开人大会议退下来的旧椅子,这个录像厅老板与当地政府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钱刚说:“别人写死人人数是从政府报告里面抄的,而李玉霄是自己去数尸体数的。”
钱刚
《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因“张君案”报道被撤职)。《南方日报》新闻中心任副主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江华
《南方周末》记者。《南方人物周刊》。
郭光东
《南方周末》记者。《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周刊》。《人物》。饿了么公关副总裁。拼多多高级公关副总裁。悦刻公关市场负责人。
迟宇宙
《南方周末》记者。《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新京报》副总编。《投资家》总编。《中国故事》总编。商业人物新媒体创始人、CEO。
拉家渡(真名龙华兵)
《南方周末》记者。龙脉文化传播机构负责人。
冯启若
《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南方都市报》编委。东阿阿胶营销副总裁、文化营销策划人。《中国中医药报》执行理事长。广州中邑复观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在线创始人。广州用行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百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刘洲伟
《南方周末》新经济板块创立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公牛炒股创立者。
连清川
《南方周末》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书城》。《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21世纪环球报道》副主编。《时代周报》编委。IBTimes中文网总编。一道创始人、CEO。
陈朝华
《南方周末》记者。《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创办《南都周刊》。创办《南都娱乐周刊》。搜狐副总裁。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恒大品牌总监。
赵世龙
《南方周末》记者。《羊城晚报》。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编委。《新周报》创始人、主编。《时代周报》副总编。《长江商报》执行总编。陈菊红说:“赵世龙寻找驼峰航线旧飞机差点命丧云南。”南方报系领导范以锦说:“赵世龙还是一条汉子,他们冲一冲,对中国的新闻大业还是有好处的。”
寿蓓蓓
《南方周末》记者。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陈菊红说:“寿蓓蓓到山西采访艾滋病,被人跟踪,笔记本都被迫扔掉了,凭着记忆把稿子完成。”
尹鸿伟
《南方周末》记者。《南风窗》。《时代周报》。《看世界》。陈菊红说:“尹鸿伟在金三角屡次遇险。”2016年4月26日,尹鸿伟因淋巴癌去世。
长平(真名张平)
《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因“张君案”报道被撤职)。《南都周刊》创始人、常务副主编。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外滩画报》创始人、常务副主编。南都传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阳光时务》创始人、主编。德国伯尔基金会访问作家。陈菊红说:“长平和周浩在内蒙古采访时,在沙漠里翻了车,据说当时长平回过头就找不到周浩了,原来他已经被摔出了车外,找到他时该同志已经有些人事不省,但长平好歹在夜幕下的沙漠里拦住一辆过路车时,周浩居然睁开眼睛跟司机讨价还价。此事后来被广而告之,当然有外人的时候大家都说他为了报社省钱已经成了本能。”
周浩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报》。21世纪影像工作室导演。
陈涛
《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外滩画报》执行主编。陈涛说:“一个典型的南周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无法忘记他的社会责任,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于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刘天时
《南方周末》记者。《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刘天时擅长用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写她的人物。
徐列
《南方周末》副主编。《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主编。
杨瑞春
《南方周末》编委。《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美国斯坦福大学奈特学者。腾讯网副总编。
南香红
《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中国财富》主编。
张恩超
《南方周末》记者。榕树下总经理。
张捷
《南方周末》记者。《人物》副主编。
林楚方(真名王德先)
《南方周末》高级编辑。《瞭望东方周刊》北京采访中心主任。《看天下》执行主编。《壹读》创始人、主编。今日头条副总裁。北京一度飞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市深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坊间谣传小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其实是2002年林楚方在天涯社区假扮小布什代写演讲时的戏作。
吴晨光
《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新闻周刊》。《博客天下》副主编。搜狐网总编。一点资讯总编。凤凰网执行总编。
关军
《南方周末》记者。《南都周刊》。《体育画报》。《SI》中文版主笔。《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智族GQ》主笔。《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师欣
《南方周末》记者。
李海鹏
《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第一财经周刊》。《GQ》专题总监。《人物》主编。《时尚先生》出品人、总编。亭东文化首席内容官。
沈颖
《南方周末》记者。
史哲
《南方周末》编委、网络总编。
风端(真名吴蔚)
《南方周末》新媒体负责人。美丽阅读创始人。
曹海东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明磊
《南方周末》记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创办《民间》。创办《壹报》。《汉声》上海负责人。
邓科
《南方周末》记者。智谷趋势创始人、CEO。
朱红军
《南方周末》编委,绿版创立者、总监。
苏永通
《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赵蕾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记者。
陈明洋
《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
张向春
《南方周末》创始人、编辑。
王轶庶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
李宏宇
《南方周末》记者。
伍小峰
《南方周末》常务副总编。万达品牌中心总经理。宏立城品牌副总裁。泰禾总裁助理。荣盛发展副总裁。
马昌博
《南方周末》记者。《壹读》创始人、总编。视知TV创始人、CEO。
奶猪(真名袁蕾)
《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浙江卫视《同一堂课》总制片人、总编剧。在汤唯身处风口浪尖的那段时间里,奶猪是唯一采访到她本人的记者,跟汤唯一起上了四个多小时古文课,摇头晃脑背《诗经》;采访王朔时,王朔无话不谈,甚至自己劲爆的隐私,这些隐私发在哪里都会爆炸,但奶猪认为这属于他的“私生活”,与行业、社会无关,怕这些太真实的对话被速记公司外泄,她整理完了近5个小时录音;知名制片人张伟平当时正在事业的巅峰,约好的采访时间,对方姗姗来迟,对奶猪说:“半小时够了吧?”她直接答道:“恐怕不行,我接下来没空了。”
鞠靖
《南方周末》记者。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
张华
《南方周末》记者。现代传播彭博新媒体电视事业部。少年商学院创始人。西柚教育CEO。
戴志勇
《南方周末》记者。
傅剑锋
《南方周末》记者。腾讯新闻中心副总监。大浙网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柴会群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说:“我做那篇关于家乡邹平县高利贷的报道时,遭遇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实质性危险------光天化日下,我在一个村子被一个放高利贷的大户殴打。我高声呼救,没有一人理睬。最后直到我亮出记者证后对方才收手。那一次,我前所未有地恐惧。我恐惧不是因为打人者的凶狠,而是因为旁观者的麻木。我写邹平县的负面报道,一些同行也感到不可思议,不碰自己老家,本是这一行的不成文规矩。他们可能和县委书记一样,认为我的确出于私心。其实,写这篇报道的动机,如果说跟‘谈话死’有关,那就是在履行同一个信念,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某些本来以为很遥远的灾难,可能转瞬间就来到你的面前。有时候,你需要鼓起勇气,多承担一点责任,这不是帮助别人,而是在拯救自己。”
吕明合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
《南方周末》记者。《东方历史评论》。政见CNPolitics发起人。
鲍小东
《南方周末》记者。凤凰镇挂职副镇长。深圳地标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褚朝新
《南方周末》记者。
曾鸣
《南方周末》记者。《潇湘晨报》首席记者。《智族GQ》编辑总监。正面连接出品人。
李铁
《南方周末》首席评论员。《财经天下》副主编。闰土App。云门App。盖得排行APP。
刘长
《南方周末》记者。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刑辩律师。
【后记】
我这只属不完全整理,还有很多南周员工没被列入,也许某些信息是错的,毕竟搜索引擎也不万能,还请各位方家和读者指正。“聚似一团火,散如满天星”,新闻黄埔军校《南方周末》日趋平淡,几乎完成了它独特的历史使命,功过自有后人论,但其所掀起的传媒波涛,对改革开放的作用,是巨大的。新的事业,将由后来者继续,知识就是力量,真相即为价值,这是一场永不止步的精神接力赛。
(旺喜2021年11月4日5日写于长沙推济斋,用时15小时,共约13500字。)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