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 注册

作为HR,如何提高人际敏感度?

头像
葛乔伊
2021-10-31 · 创始人
原创 熊童子 HR实名俱乐部 2019-10-24 收录于话题 #HRBP方法论 25个内容 HRBP需要大量的沟通和访谈,如何提高人际沟通力与敏感度?这有“三板斧”——会观察、能聊天、善表达。 第一板斧:会观察 所谓“会观察”,首先要培养一双“火眼金睛”,识别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含义,然后去判断彼此的状态和关系,从而确定谈话方向。 我们先来一个简单测试,有两张图,练一练你的观察力。 图一:你如何描述图中这两个人对于彼此的感觉? 图片 解答:这个很容易判断。 ⼥生⾝体前倾,并且面带微笑,对男生较为友好;但男生双臂交叉、⾝体后倾,表明对女生并不友好。 图二:图中两人谁占上风,是男生还是女生? 图片 解答:这个开始有点难度。 初看,似乎是男生占上风,因为他正在⽤⼿指指点对方,但是,你要注意他的后倾动作,在指点别⼈⾝体后倾是违反直觉的。 女生动作是“两⼿叉腰”,这是⼀种侵略性⾮语⾔信号,试图弥补⾯对男生的⾝⾼劣势,女生歪着头,暴露颈动脉,表明她不惧怕男生。 分析结果:基于男生的后倾动作,女生的叉腰和歪头的侵略性姿态,表明男生本次互动中处于下风,女生根本不惧怕男生。 由上图可见,“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在人际沟通的作用非常明显,接下来说说HR原来不怎么注意的肢体语言信号。 1、友好的肢体语言 除了常见的微笑,大家可以稍微留意一下歪头、挑眉等不太多阐述的肢体语言。 (1)歪头 人际关系中,歪着头与他⼈互动的⼈被认为更值得信赖,也更有吸引⼒,与对话时头部挺直的⼈相⽐,歪着头倾听对⽅讲话的⼈被认为更友好、更善良、更诚实。 图片 在⼥⼈眼⾥,头向⼀侧略微倾斜⾛近⾃⼰的男⼈更显帅⽓,同样,男⼈觉得歪着头的⼥⼈更有魅⼒。 (2)挑眉 挑眉即持续⼤约1/6秒的眉⽑快速上下运动,当⼈们彼此接近时,他们会对对⽅闪动眉⽑,释放⾃⼰友好的信号。 图片 此外,挑眉可以长距离传递信号,如果你有意在⼀个拥挤的房间⾥结识某⼈,可以做出挑眉动作,等待回应信号。如果对⽅以挑眉动作回应,你们就有进⼀步接触的可能。 (3)微笑 微笑是⼀种强烈的友好信号,它会传递信⼼、快乐、热情和友善。因为微笑可以释放内啡肽,从⽽赋予人们幸福感。 图片 需要留意的是“职业微笑” 和“真诚微笑”,前者表情会缺乏同步性和不自然,表现是嘴⾓没上挑,脸颊也没抬升,而后者通常会嘴⾓上挑、脸颊抬升,伴随眼⾓起皱。 (4)凝视 凝视即眼神接触,这是⼀个强⼤的人际关系提升的⼿段。当你和别⼈眼神接触时,你通常会保持⼀秒钟或更短的时间,然后就要中断接触。 如果彼此了解,可以长时间的眼神接触。陌生人之间,若凝视时间超过⼀秒钟往往视为一种威胁。 2、不友好的非语言信号 (1)翻白眼 当你发现⼀群⼈中有⼈在胡说⼋道,你可以翻⽩眼作为回应,不过,如果发表意见的⼈看到你的动作,就很容易在后面的互动中给予你负⾯回应。 图片 在谈话或开会的时候,当有人不认同某个意见或建议时,往往会趁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转⾝或者看笔记时翻⽩眼。通过捕捉这种⾮语⾔信号,你能够确定谁不认同发⾔的内容。 (2)皱眉 这是另⼀种常见的不友好的信号,前提是某个⼈并⾮因为处于注意⼒⾼度集中状态⽽皱眉。这种⾮语⾔线索往往与不认同、不确定或者愤怒有关。 (3)努⿐ 努⿐动作和其他不友好信号⼀样,是一种消极表情,不情愿接受你传达给他们的任何信息。 图片 (4)叉腰 双⼿叉腰,或者双手按在臀部上,这是一种敌意信号,这种姿势能使⼈体的重⼼下移,往往是准备开战时采⽤。 (5)攥拳 攥紧拳头和双⼿叉腰都是敌意信号,通常会伴随着⾯红⽿⾚、⿐孔“暴起”,因为要增加氧⽓摄⼊和消耗,这种非语言信息,表明对方随时准备做出“或战或退”的反应。 图片 3、从观察到姿势练习 当你对比较了解肢体语言,要跟沟通对象建立信任/友好关系,可以尝试做一些姿势模仿和练习: (1)前倾 ⼈们往往会倾⾝⾯对他们喜欢的⼈,对于不喜欢的⼈则会加⼤彼此的距离。 当你和某⼈初次相见,希望与之建⽴关系,可以有意识地努⼒模仿其⾝体语⾔。 图片 如果对⽅抱着双臂站⽴,你也要抱着双臂站⽴;如果对⽅双腿交叉坐着,你也要双腿交叉坐着。 (2)趋近 图片 如果双方开始抵近去交谈,身体前倾,同时主动移除中间的障碍物(水杯、电脑),比如表明两者一种积极关系已经建立。 以下则是一个反例。 图片 第二板斧:能聊天 当业务团队成员在互动沟通,你如何“不失礼貌”的打断他们,加入聊天呢?其实,也要从“会观察”开始的: 1、会看脚面 如果大家站在⼀起进⾏聊天,你就可以借助他们的脚部姿势,来判断他们是否愿意接纳新人。 比如当⼀群⼈围成⼀个半圆,如果围成⼀个封闭的圈⼦,表明他们不愿意接纳新成员,如果他们的脚部指向半圆的⼜⼀侧时,这表明他们愿意接纳新成员。 图片 如上图所示,他们脚部指向构成⼀个封闭的圆圈,表达不愿意接纳新成员。 图片 如上图所示,他们脚部却斜指着对⽅,呈现⼀个较⼤的圆圈和开放空间时,释放的信号则是愿意让别⼈加⼊。 2、会读唇语 跟别人友好的聊天,务必读懂唇语,“唇语”是一个人在沟通的时候,另外一组“非语言行为”信息。 (1)咬唇——有话要说 咬唇是⽤⽛齿轻咬或轻扯上嘴唇或下嘴唇,这个⾮语⾔信息表明——此⼈有话要说,但因为各种原因正在犹豫。 图片 有一句古⽼的格⾔“咬住你的嘴唇”,指的就是闭紧嘴巴,什么也别说。 如果你看到这个表情,你可以尝试的说 “看来你想补充⼀下讲话内容”,⿎励对方发表看法。 (2)敛唇——不愿意说 敛唇和咬唇的意思相似,但有更消极的含义。 图片 当一个人的上嘴唇和下嘴唇紧压在⼀起时,就会出现敛唇动作:表明你的谈话对象有话要说,但又不愿意说。 (3)碰唇——不愿意讨论 ⽤⼿、⼿指、铅笔或其他物体触碰⾃⼰的嘴唇,表明此⼈“有点⼉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 图片 刺激嘴唇能使⼈的注意⼒瞬间脱离敏感话题,从⽽减轻焦虑感。 假如,你在会议上讲解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旦看到这种⾮语⾔线索,有人⽤⼿指轻刮⾃⼰的嘴唇,你就要注意了,应该考虑换一个表述,⽐如“这个方案信息量比较⼤,因为大家以前从没⽤这个方案”。让对方有机会表达针对你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任何关切或疑虑。 3、会接话题 在日常沟通和话题讨论中,作为HR,当然不能成为“话痨”,但是,也不能成为话题终结者,这里有几个提示: (1)⾃我披露 所谓自我披露,就是聊天的时候,敢于披露⾃⼰的弱点、内⼼想法和确定的事实,⼈们自然会对其有亲近感,如果披露基于感情⽽⾮事实,这种亲近感就会更强烈。 当然,自我披露也很讲究,过于笼统的披露会削弱开放感,从⽽降低亲近感和好感度。而过于私密或过早的披露,又往往会凸显⼀个⼈的性格和⼈格瑕疵,从⽽降低别⼈对他的好感度。 (2)共同记忆 跨越时间共享的体验(⽐如,曾经读同⼀所学校、在同⼀城市居住,去同一个国家旅游等),这都是可以增加谈话的切入点,你们可能没在同⼀时间共享体验,但可以跨越时间去寻找共同点。 除此之外,相同的⼯作兴趣、政治⽴场、共同的朋友和相似的经历都是探究共同点的好话题。 (3)替代性体验 所谓替代性体验,能够启发对方想起曾经有的某种⽣活⽅式的谈话方法,哪怕你对相关话题知之甚少,你也可以利⽤替代性体验去确⽴和对⽅之间的共同点。 举例: 汽车销售:您从事什么工作? 顾客:我是面包师。 汽车销售:真的吗?我父亲就是面包师。 汽车销售不需要知道有关⾯包师的⼀切,有“他⽗亲是⾯包师”这个信息就已⾜够。替代性体验,目的是让关注对象获得良好的⾃我感觉。 4、会发信号 跟别人在一起聊天,要会发出有效的非语言行为信号。 (1)适当点头 点⼀次头是在告知对方可以继续讲话;点两次头是告知发⾔⼈加快讲话节奏;多次点头或者单次缓慢点头往往导致发⾔⼈中断讲话;快速而频繁点头所释放的信号是催促发⾔⼈尽快反应,通常是因为听讲者希望插话或者不感兴趣。 总是,点头也是有学问的,不恰当的快速点头会被视为粗鲁的⾏为。 (2)口头助兴 口头助兴是⽐点头更进⼀步的⾏为,旨在⿎励发⾔⼈继续讲话。口头助兴包括“我知道了”“接着讲”等“发⾔确认标签”,以及“嗯”“哦”等填充词。 口头助兴能让讲话者明⽩,你不仅在倾听,还在以口头确认的形式证实讲话者的信息,这是聊天的基本常识。 第三板斧:善表达 最后,简单谈谈如何“善表达”的两个要点,以后有机会再展开。 1、差异化表达 差异化表达,简单的说,就是基于不同个性的人,要有针对性的说。 最为典型的是外向和内向的个性类型。⼀般来说,内向的⼈和外向的⼈在社交场合的⾏为是存在差异的,外向的⼈往往在众多陌⽣⼈⾯前表现较为开朗,⽽内向的⼈在⾯对⼀⼤群陌⽣⼈时往往会感到不适。 确定某⼈是否外向,有⼀个⽅法是你说出⼀个句⼦的开头,然后故意停顿⼏秒钟。外向的⼈通常会帮你说完这个句⼦,内向的⼈则不会这么做。 外向的⼈能维持各种各样的关系,不过,这些关系往往相对较浅,⽽内向的⼈维持的关系很少,但他们都有相对深厚的特点。 外向的⼈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是⽤意识流进⾏沟通,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这种表达习惯,其实很容易惹上⿇烦,特别是在和习惯三思⽽⾏的内向之⼈打交道时。当外向的伙伴脱口说出被内向者视为个⼈隐私的信息时,内向的⼈更容易感到尴尬。 2、避免表达陷阱 为了保证沟通顺畅,建议要绕开妨碍彼此语⾔交流的常见谈话陷阱。 (1)避免负面感受——避免谈论可能引发听者负面感受的话题。因为负面感受会让对方感到沮丧,从而降低对你的友好程度。 (2)避免持续吐槽——别不停地抱怨你的问题、你家庭的问题或者这个世界的问题。大家都有自身的问题,无须再听你的问题。 (3)避免过多地谈论自己——过多谈论自己会招人讨厌。在谈话过程中,要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或者大家关心的话题。 (4)避免无谓地闲谈——除了浪费大家时间基本无意义,而且还会让人拒绝交流,关闭“信任开关”,所以要聚焦话题。 (5)避免过度情绪化——话题尽量避免太多的情感表达,无需“带节奏”,极端的情感表现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参考资料 【美】杰克·谢弗;马⽂·卡林斯《像间谍一样观察》
作为HR,如何提高人际敏感度?脉脉
阅读 138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大家都在看
热门人脉圈
    全部1条评论
    头像
    马先生

    如今有千里马,并非有慧眼伯乐。

    21-11-01
    头像
    我来说几句...
    脉脉App内打开